在北京崇文门曾修筑了一座象征中国奇耻大辱的纪念碑是( ) A.克林德碑 B.公理战胜碑 C.保卫和

2024-04-29

1. 在北京崇文门曾修筑了一座象征中国奇耻大辱的纪念碑是( ) A.克林德碑 B.公理战胜碑 C.保卫和

     A         试题分析:1901年7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美、德、法、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1883―1951)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亲赴德国谢罪致歉,并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碑坊,为侵略者“涤垢雪侮”,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碑。    

在北京崇文门曾修筑了一座象征中国奇耻大辱的纪念碑是(   )    A.克林德碑  B.公理战胜碑  C.保卫和

2. 北京的“保卫和平”牌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去紫禁城游玩,有大多数的人会去紫禁城旁边的中山公园逛一逛,一进公园的大门,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上书“保卫和平”四个大字的牌坊。可不要小看这座牌坊,它是唯一一座为外国人修建的牌坊,这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北京中山公园大门内的“保卫和平”牌坊
这座看似简单的牌坊,实际上承载着一段不可言说的国耻,也被认为是国耻的见证。为什么说这座牌坊是国耻的见证呢?那就要从保卫和平牌坊的原名说起了,牌坊建好之初的名字是“克林德碑”。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光绪、慈禧外逃,当时的德国公使克林德指挥手下,枪杀中国军民,引起中国军民的愤怒。这一年的6月20日,克林德走到东单西总布胡同口遇到清朝神机营恩海率领的巡逻队,克林德出言不逊,首先开枪,犯了众怒,被恩海枪杀,史称“克林德事件”。
“保卫和平”牌坊刚建好时的样子
当时的德国就以此事,向清政府施压,要求高额的赔偿并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当时在清政府与德国有交情的名妓赛金花的从中周旋下,才了结此事。但条件是清政府必须派要员把克林德的灵柩送回国内,还要在枪杀克林德的地方,为其修建一座石牌坊,清政府只好按照要求在东单总布胡同口修筑了这个牌坊,上面用中、英、法、拉丁四种文字向德国政府认错。该牌坊1901年6月动工,1903年1月完工,被称为“克林德碑”。
“克林德碑”原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是战败国,中国方面才将这座颠倒黑白的牌坊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又在1919年从东单迁移到了中山公园。碑上原有四国文字以及纪念克林德的文字被全部铲除,由当时的国务总理钱能训撰写“公理战胜”四个字,刻在碑上。从此,该牌坊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中山公园内的“公理战胜”坊
解放后,新中国政府将“公理战胜”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牌坊上“保卫和平”四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
保卫和平牌坊
今天看来,这座本应拆除的牌坊,当年又从东单迁移到中山公园,或许就是想让国人记住,那段不堪回首,充满着耻辱的历史。

3. 1900年德国大使是不是清兵恩田所杀?

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曾向巡街清军开枪,清军击毙克林德于东单牌楼。自外国军队进驻北京使馆区以来,封锁东交民巷和东长安街,肆意杀害团民和居民数百人。克林德枪射清军,使民众长期受压抑的反侵略怒火燃烧起来。击毙克林德后,北京义和团包围了使馆区。3天内炸毁比、奥、荷、意四国公使馆,后又炸毁德国使馆,火攻英国使馆,一度冲入德国使馆。法军死伤42人,日军死伤45人,德军死伤30人,俄、美等国侵略军也伤亡多人。围攻使馆达56天。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在威廉港为远征军送行时,发表演说: “战士们,水兵们,德意志帝国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在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旗帜飘扬在北京的城头之前,我们决不停战,我们要惩罚那些野蛮的中国人,然后,我们将强迫他们接受和平!”7月29日,在柏林,德皇再次向远征军发表讲话: “你们应对不公正行为予以报复,他们以令人发指的方式嘲弄外国使节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如果遇到敌人,切勿留情,不要留活口,用你们手里的武器,让中国人即使在一千年以后,也不敢对德国人侧目而视,让我们为文明打开永久的通道!”




不忘国耻,强我中华

1900年德国大使是不是清兵恩田所杀?

4. 跪求初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单元试题,多一点,

http://lishi.x5dj.com/GroupForum/3028/00390306.shtml 

挺多的,自己找吧

5. 克林徳碑现在在哪儿?

克林德碑现名“保卫和平”牌坊  位于北京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

克林德碑   这个石牌坊原为东交民巷的克林德牌坊,立在德国公使克林德毙命处。1928年,克林德牌坊被拆迁至中山公园南门内。
克林德碑、克林德牌坊、公理战胜坊,现保存于北京中山公园,原为一个四柱三间七楼石牌坊,由于历史上的损毁现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

克林徳碑现在在哪儿?

6. 谁能给一篇初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的教案华东师大版的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法建议 1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讲述本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后阅读课文提示,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课文中的小字叙述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师不必补充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另外,课文中《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插图及瓦德西的一段话,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讲述时应注意使用,使学生有较直观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3.“《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作为要求。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4.本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1进行小结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练一练 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 [ ] A.赔款2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知识介绍 克林德碑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兵击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外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向德国政府公开道歉,并为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在崇文门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后来,他们把拆下来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园,重新修好,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麻烦采纳,谢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