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江的干流概况

2024-05-15

1. 罗定江的干流概况

罗定江,因流经罗定市境内最长,故名。又称泷江,上游又称双床水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西江段的右岸支流,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市的鸡笼顶,从信宜市流经罗定市的罗镜、新榕、连州、罗平、生江、黎少、素龙、罗城、附城、双东等11个镇和郁南县的大湾、河口、宋桂、东坝、连滩、南江口等6个镇,后在郁南县南江口汇入西江。集水面积4493平方公里,河长201公里,坡降0.87‰。河床平均坡降为8.7‰,总落差174.3米。  在信宜市境内河段称白龙河,也称合水河。境内罗定江长45.9公里,流域集水面积749平方公里,有耕地2598公顷,人口14万人。流域内植被好,多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河流落差700米,河床平均坡降11.6‰。水力资源蕴藏量2.34万千瓦,可装机容量2.28万千瓦。 在罗定境内,从信宜市流经罗镜、新榕、连州、罗平、生江、黎少、素龙、罗城、附城、双东等11个镇和郁南县的大湾、河口、宋桂、东坝、连滩、南江口等6个镇,后在南江口汇入西江。流经罗定市河段长81公里,罗定江的罗定河段,多年平均流量每秒53.4立方米。 在郁南县境内,罗定江称为“南江”。经罗定双东流入郁南县大湾榃蓬、河口、宋桂、连滩、东坝至南江口汇入西江。县境内河道长112公里,集水面积960平方公里。全河道平均坡降0.87‰。郁南县河道水面天然落差26米。

罗定江的干流概况

2. 罗定江的主要支流

上游有罗镜河、太平河、泗纶河各支流。 信宜县东部,有思贺河、沙子河、中伙河、罗罅河等小河,分别向北流去,在罗定县汇入罗定江。 郁南县内主要支流:千官河 流域集水面积247平方公里,有两条支流:主干千官河,发源于罗定市新乐镇金全庭,流经县境大全、千官两个镇,经大湾镇水口流入南江,长4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3.71‰,集水面积14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2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为1.03亿立方米。中、上游河床多为砂砾岩,下游为砂质河床。大方河,发源于大方镇与历洞镇交界处的磨刀坑,流经大方镇后在千官镇双坡村与千官河汇合,全长34公里。两河汇合以下河段,旧称濂清水,河道平均坡降6.3‰,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2.2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0.7亿立方米。深步河 又名思磊河,发源于云安县茶洞出水窝顶,经云安县高村镇流入郁南县东坝镇的思磊、深步,在水口注入南江,全长44公里。其中县境内河段长13.6公里,集水面积63.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41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4450万立方米,平均坡降3.89‰。连滩河 发源于历洞镇牛角尾,流经历洞,在连滩镇内注入南江,全长28公里,集水面积10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35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7420万立方米,平均坡降8.07‰。宋桂河 发源于云安县上桐,流经郁南县宋桂镇茆坡、茆岭、车岗、凤塘、宋桂村,在宋桂圩注入南江,全长18.2公里,集水面积88.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9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6180万立方米,平均坡降4.2‰。逍遥河 发源于历洞镇坑口,流经历洞镇内翰、连滩镇逍遥村,在连滩逍遥口注入南江,全长18.5公里,集水面积71.9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5030万立方米,平均坡降10.4‰。

3. 罗定江的介绍

罗定江,别名泷江,古称南江。古称泷水、建水、罗田水。因流经罗定市区,故名。上游又称双床水。源于广东省信宜市合水镇鸡笼山,流经罗定市、郁南县等地,于南江口注入西江。长201公里,流域面积4493平方公里。上游自然风光优美,但也是广东省水土流失最大的河流之一。

罗定江的介绍

4. 罗定江的水文特征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43毫米,时空分布不均,汛期(4-9月)约占80%,年径流量34.82亿立方米,年内分配与降雨基本相应,汛期常现洪灾,而枯期大部分河流可出现断流。就地区说,一般上游易发生暴雨山洪灾害;中部雨量偏少,春、秋常有干旱;在郁南连滩以下近河口段,则受西江洪水泛滥影响。罗定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在省内有“小黄河”之称。据80年代初期航测片计算,流失面积为662平方公里,比50年代普查的578平方公里增多。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据官良水文站测得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65公斤,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达每立方米18.1公斤,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516吨;官良站河床平均每年约淤高0.06米。 在郁南县段,据官良水文站实测,水面流速最大3.51米每秒,最小0.52米每秒,最小流量3.7立方米每秒(1963年5月4日),最大流量3140立方米每秒(1981年10月8日)。罗定江河床为砂质,河道弯曲。两岸属丘陵地带,地表多为红土壤,土质疏松,草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雨后河水混浊,河床容易淤积。县境河道沿岸耕地6000公顷,常受南江洪水淹浸,尤以东坝镇沿岸各村以及连滩镇西坝为甚。当南江洪水上涨又遇西江洪水顶托时,江水急剧上涨,持续时间长,俗称“西夹涝”。罗定江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多年平均流量为110.42立方米每秒,但汛期4—9月的流量占全年流量的80%左右,枯水期流量则很小。据官良水文站资料,历年的1、2、3月和12月份,日平均流量25—45立方米每秒。新中国成立后,枯水期流量减少的原因:上游地区建不少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流入中下游的水量减少;流域内曾一度盲目开荒造田(地),砍伐山林,植被覆盖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蕴藏量亦相应减少,河床逐年淤积增高。据有关部门对连滩码头的河床观测,1985年与1950年相比,最高处淤积4米,最低处1.6米,淤积河床长300多米,宽100多米,平均每年淤积增高6厘米,连滩新河口码头已被泥沙淹没。

5. 罗定江的水利事业

1956年以前,从罗定县太平至郁南县南江口,全年可通航35吨级以下木帆船。1965年后,罗城以上河段均断航,原可通航的475公里缩减为91公里。20世纪60~70年代,船舶运输较为繁忙,一般适宜100吨级以下船舶航行,航道维护水深0.6米,宽度10米,弯曲半径97米,计划通航保证率95%,水深保证率85%。建有双东船闸、大湾船闸、河口船闸、宋桂船闸。1979年,可通航25~35吨级船舶。到1988年,罗定江往来船只大减,运输量比新中国成立前下降80%以上。2000年,部分江段可通航。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罗定江上游罗定县境内建成的引太工程。到60年代,已发展成为省内一宗以引水为主,引、蓄、提、电相结合的成功的水利灌溉网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罗定县城至南江口小型客货轮常年通航,枯水期航行常搁浅。20世纪50年代起,航道主管部门在河道上建筑水坝(俗称“水摆”)490个,使水流集中以利通航。每个水摆最长68米,最短5米,面宽2米左右,用芒草垫底,块石干砌。这对航运有一定作用,但也会导致水流互相冲刷对岸,对护堤不利。70年代,又在宋桂、河口、大湾河段兴建3座水轮泵站,提高水位,对航行亦有一定改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又不利于洪水宣泄。1985年9月,因暴雨发生洪水,流量与1972年基本相等,而水位比1972年高1.12米,以致中下游沿岸农田、商店、民房遭受到严重灾害。

罗定江的水利事业

6. 罗定江的历史沿革

罗定江古称泷水(“泷”读shuāng,音“双” ,指急流的水。泷水是因其上游水流湍急而得名),又叫泷江、南江,是广东十大河流之一。广东的江河,大都从北往南流,只有罗定、郁南、云安、新兴等少数河流是从南向北流的,其中以罗定江为最长。南朝齐时(479~502),罗定江曾称为“南江”,置有“南江督护” 。清范端昂将其与西江、北江、东江并列为“广东四江”:“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清屈大均说:“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也是将泷水称作南江。但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中,对“南江”一词的解释则没有“泷水” 之意。20世纪60年代,珠江水利委员会在省级报刊公布的“广东河流标准地名”中,以泷水的主要流域及经济文化中心均在罗定,将泷水定名为“罗定江”。此后,该河流在信宜、罗定、地区、省甚至国家的出版物上一直使用罗定江之名。罗定江及其流域全部在宋朝时的泷水县境和明、清时的罗定州辖地内。其中,现罗定江信宜段和郁南段的地方原来属罗定州西宁县(今郁南)管辖。称泷水或罗定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1990年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公布,罗定江为南江的标准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