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刚经

2024-05-16

1. 什么是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什么是金刚经

2. 金刚经是什么?

金刚经是佛祖释迦牟尼讲的一部佛经,是大乘佛法,最上乘佛法,是渡菩萨的佛法。
这部佛经里说的是佛法的真谛,一切佛法,佛经都是从此经中出的。
是所有佛经的起源。
相当于现在的宪法一样,所有的法律都是围着宪法来说的。
善哉善哉

3. 金刚经有什么用

金刚经的好处 金刚经的作用
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希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象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调化恶劣众生的殊胜方便法。如今时代,有许多人误解降伏法的含义,妄图以嗔恨心诵持猛咒制伏邪魔,这种南辕北辙的修法显然不合理,若深明教义,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诵《金刚经》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庙,传说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恶,若有众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飞禽飞到此地上空便坠落于地,附近的众生无不畏惧。当时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种种邪魔。他来到亭湖庙,摆设降伏用的法器食子,准备诵咒诛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师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赶到亭湖庙作法,湖神的嗔心入于他的心间,使他的头裂碎,脑浆四溢,也暴尸于此地。
与两位密咒师同住一寺的小沙弥,平日专持《金刚经》。听说师徒二人先后被湖神害死,便决定降伏此非人。师兄弟们都很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劝阻再三,然而沙弥意愿已定。他来到亭湖神庙开始诵经,不久见到一个身如山一样的怪物,眼光如电、青面獠牙、狰狞恐怖,还不时现出种种神变,众多虾头龟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声,张牙舞爪,声势浩荡地来到小沙弥面前。但是小沙弥却神色泰然,诵经的声音越来越大,张牙舞爪的兵卒听到后无不抱头鼠窜。此时怪物变得乖乖的,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聆听法音。沙弥念完经,问道:“你是何怪物,长得如此凶相?”湖神回答说:“我是湖神,因前世业力而感召今生恶报。”沙弥疑惑地问:“为何两位法师都被你杀害,而你在我面前却如此恭敬呢?”湖神说:“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杀害他们。而您诵经威德力超胜我的魔威,所以恭敬听经,愿忏悔恶业早日获得人身。”说完向沙弥顶礼而去。
第二天清晨小沙弥就回到寺院。大家惊奇地问他是否降伏湖神,他将全部经过告诉他们,大家无不欢喜赞叹《金刚经》的威德力不可思议。此事传遍了远近,凡听到的人都合掌赞叹生起信心,发心念诵的人越来越多。
往生净土
本经是诸佛的心髓,三乘圣者的如意源泉。《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不论修持哪一种法门皆应闻思般若教理,才能遣除相续中的恶见,树立正见奠定坚固的基础。上师法王如意宝说:“因为大般若空性的正见是大小乘显蜜一切佛法的基础……”由此可知依此经修持极为殊胜,尤为忏罪、往生之最胜法。
唐朝鄜州宝林寺比丘法藏,慈悲济人,精进修持佛法。于隋开皇十三年,买卖衣钵、佛像等物挣了一批钱,在洛交县苇城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房二十余间,青砖硫璃瓦修建的宏伟大雄宝殿,一丈六尺高的观音像栩栩如生,倍及庄严,并且书写了八百卷的佛经。
唐武德二年,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个月,见一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刚神手持一卷经,对他说:“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买卖衣钵等造下严重的罪业,由于善恶掺杂,死后将堕入恶趣。若能发愿书写我手上这部《金刚经》,罪业就能消灭,病也会痊愈。”于是法藏发愿抄写此经,因为病情严重,便交代弟子说:“将衣钵卖掉,书写一百遍《金刚经》,施送一切僧俗读诵。”说完去世了。来到冥府,阎罗法王在高高的宝座上面严肃地问道:“师父,你一生作过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坦然地说:“建造塔寺,书写一百遍《金刚经》,送给一切僧俗读诵。”阎罗法王合掌说:“法师所作功德很大。”便命鬼卒拿取功德薄亲自查找,记录的功德与法藏比丘所说一致。阎罗法王欢喜赞叹地说:“希望法师返阳后精进修持《金刚经》,并劝大众读诵。”法藏比丘复活之后,昼夜六时精进,广泛弘扬此甚深经典,引导善男信女读诵授持。
法藏比丘九十九岁那年正月十五日,邀请很多净戒僧人书写《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一生中所作的功德圆满,离开人间之际身体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此时空中彩虹萦绕,花雨纷纭香气弥满,阿弥陀佛灿燃而现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 “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读金刚经的作用: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里存着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里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麼,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麼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麼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麼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麼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麼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八千万忆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之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个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里,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英文的译本,但都不及中译本的好。换句话说,各位实在太幸运了,就如同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一样,有这麼好的机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错失良好机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到了相当的成就之后,往往会体验出业障的重要。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会投生为人的,但也难免积了很多的罪业,这种往昔所造的恶业,尤其是结怨的怨业,往往会在紧要的关头来障碍我们。
从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净土修得很不错,在他临终时,大家在旁为他助念,他也很欢喜,说他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此时,忽然「呯!」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跑进来,这就是他的姨太太。这个女子哭啼着:「老爷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过活啊!您不能走啊!」经这麼一叫,这位老居士双眼一白,脸上现出很难看,狠痛苦的样子,阿弥陀佛不见了,西方净土也不见了,这就是业障现前,前世的业在这紧要关头现出来了。
造业要受报,往往受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不但是障碍修行,也可以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教里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忏、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这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为受持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为人轻贱」,「为人轻贱」这句话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而将他应该投生至恶道的罪业消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释为「重罪轻报」,重的罪可以消,轻的业当然更可以消了。一个人,如果过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来生会更好,就是现世的生活情况都会改善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研究,如果有人能精进地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为人解说金刚经,不论是一句两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经文,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可以将他要成熟的重罪消灭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现在为人轻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将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于你的人,视如帮你消灭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识,甚至是恩人。

金刚经有什么用

4. 金刚经是什么

我是这样理解的:般若:智慧、方法;波罗蜜:彼岸、成功;经:古通径,路径、方法。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金刚般珍贵希有的走向成功、取得成功的思想方法;也有人理解为,能断金刚般珍贵希有的走向成功、取得成功的思想方法。金刚经和心经是佛教经典的总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总结性发言。可见这部经典的珍贵和殊胜。修金刚经法门就是每天坚持从头到尾,诚心诚意地读几遍或者数十遍金刚经(一遍以上就可以了,越多越好,读一遍才四十五分钟左右),每天都读,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这样就功德无量了。还可以用关键词:“读金刚经感应”在网上搜索,有很多真实、殊胜的例子。下面从其他网站转来一篇,供参巧:转载自布施论坛!!!·

灵应如响,我亲历的念《金刚经》的感应! 



念《金刚经》几遍 梦中见大佛像
  以前刚接触佛法的时候,读过几遍《金刚经》,后来就一直置之不问,觉得义理深奥,难以契入。但半个月前,我突然想读《金刚经》。念第一遍的时候,毫无趣味。后来我在般若文海网站找到了《金刚经讲义》,大致浏览了一下,就明白了一些原先看不懂的章句。

  开始是一天念一遍。念完第三遍的当天晚上,我梦到一尊很大的佛像,我就在佛的一只手旁边,清楚地看到佛的手掌手背还有指甲,我无限欢喜地摩挲着佛的手,还用脸贴到佛的手上,在梦里,我与佛亲近的感觉,实在无法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后又梦到执帚扫地、口吐黑血(消业之意),为免着相,诸凡此类梦境便不再述。


          为妻回向消硬块 妻梦医生为治病

  第二天我又念了两遍金刚经,顺便为妻子作了回向。

  一个月前,我妻子无意中触摸到左腿里似乎有个硬块,去医院作了检查,医生说里面有个“混合型硬块”,且“有点深”,但究竟是什么,医生也不能从B超图片上判定。只是建议手术治疗,还告知了手术的大概费用和住院天数。何以会长个硬块块呢?因为我妻子小时候曾被尖竹深深地戳入到大腿中,当时医生就断言:受伤处日后会得骨质增生。而现在硬块正好在昔日受伤处之邻近。

  我在网上了解到,如果是骨质增生,那是可以药物治疗的。我跟妻子说,先求佛力加持,如果定业难转,就考虑药物或手术治疗。当天我念了两遍《金刚经》为妻子回向。

  结果就在当天夜里,妻子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女医生给她打吊针,奇怪的是,梦中的医生不是将针头扎在手背上,而是扎在食指上。

  第二天早上,妻子摸摸腿上原先准备要动手术的地方,却发现硬块变软了!真是神奇啊!我和妻子都相信是佛菩萨的加持。我鼓励她每天多念《心经》,念圣号(妻子平常日念《心经》若干遍)。我也继续念《金刚经》为妻子回向。

  再过一两天,妻子腿上的硬块越来越小了,从原先的一个蛋黄大到现在一粒黄豆大小,而这期间并没有吃药和打针。我告诉妻子不要老用手去摸腿上那个地方,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无挂碍,自然离诸恐怖。


              停念金刚经 硬块又变大

  本来这个感应事例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后来发生的变化令我更坚信《金刚经》的威力!

  由于妻子腿上的硬块在往好的方面转变了,而我上班的公司最近机构改革,人事变动颇大,我想为自己的工作回向一下,遂停止为妻诵经。我嘱咐妻子自己多念《心经》,功德和加持力和《金刚经》一样。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天后,妻子在电话里有点沮丧地告诉我:她摸到腿上原本只剩一点点的硬块又长大一些了,原先只是站着时能摸到,坐着时摸不到,但现在坐着时也能摸到了。妻子说的发现硬块长大的时间,恰恰是在我停止回向的第二天!

  我想,这也许是我之前才念了几部《金刚经》,功力不够的缘故吧。

  我决定继续为妻子念《金刚经》回向。前天和昨天各念了两部,今早又念了一部。我每天共诵四到六部《金刚经》。

  刚才妻子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在昨天下午突然感觉到腿上的硬块又变小了!今早还摸了一下腿部长硬块的地方,发现确实是变小了!硬块变小了,妻子心情也变好了。

  我听了可真吃惊呢!原本我担心,如果我念了几天,妻子腿上无变化,那可如何是好呢?实在没想到,《金刚经》灵应如响,一念便见效,这使我对《金刚经》的信心更大了!看来妻子腿上长硬块这一业障还真不小,区区几部《金刚经》岂就能解决问题啊,必须“加量”才行。我决定不间断地为妻子诵《金刚经》,直到她腿上的硬块彻底消失为止!

  《金刚经》的篇幅不到《地藏经》的三分之一,虽篇幅小,但是功德却十分巨大,佛在经里面的赞劝之文多达十几处。比如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自古以来,诵《金刚经》的感应是多不胜数的,《金刚经》又称为功德经,续命经,人天最尊贵,冥府最重视,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受持读诵《金刚经》,常诵其文,思维其义,无住布施,离相修善,则何福如是!

5. 金刚经指什么?

好书推荐|《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解读“善护念,无所住”

金刚经指什么?

6. 什么是金刚经呀???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此经共有六个译本:   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译;   二、南北朝时期北魏菩提留支译;   三、陈真谛译;以上三译并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达摩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玄奘译,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第九会,名能断金刚分;摘出别行,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唐义净译,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7. 金刚经是什么

问题一:金刚经说什么  般若可以从2个不同的角度,去加以阐述: 
  
  1.从空的角度,去阐述般若的,叫做大乘空宗。例如:三论宗,天台宗。 
  2.从有的角度,去阐述般若的,叫做大乘有宗。例如:唯识宗,华严宗。 
  
  金刚经本身,是从空的角度,去阐述般若,属于空宗。 
  但唯识宗,华严宗等有宗,也对金刚经进行解释,而且是从有派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所以,无论空派有派,都讲解金刚经。 
  由于金刚经的广泛传扬,已经不局限于空派了。 
  
  自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弘扬金刚经开始,此经逐渐家喻户晓,誉满天下。 
  不仅有大乘空派的解释,也有大乘有派的解释。 
  
  更有甚者,我还发现了,外道的解释。 
  外道对金刚经的讲解,没有一丝一毫的般若,全部错解为世间禅定。 
  
   问题二:请问《金刚经》的全名是什么.  金刚经的中文译本,自古以来,至少有八译,流传至今,完整可靠的则有六种,兹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鸠摩罗什译本。(《大藏经》235) 二、菩提流支译本。有二种,均收入《大藏经》236。第一篇是「丽、元、明本」;第二篇是「宋本」;二本文字出入很大。 实际上,真正宋以前菩提流支译本,已经佚失。宋人将真谛译本作为流支译本纂入,故现在《大藏经》236中的第二篇,号称「宋本」,实际上是真谛译本。二下对照,就可知道。  后元人重新从流支所译《金刚般若经论》中辑出经文,得真正的流支译本,即是《大藏经》236中的第一篇「丽、元、明本」。 三、真谛译本。(《大藏经》237) 四、笈多译本,有二种。一收入《大藏经》238,此本是完全按梵文原本一字一句直译的,故很难读。另一只有部分译句,保留于笈多所译无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之中,收入《大藏经》1510。此中笈多之译文,就是流畅的意译了。 《大藏经》1510中有二篇,第一篇「丽、宋、元本」,即是保留部分笈多译句的原本。而第二篇「明本」,则将流支译本代替了原本不全的笈多译文。 五、玄奘译本,有二种,一是《大般若经》之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收入《大藏经》220。一是玄奘早年译本,已佚,但有称杜行广本者或见坊间。 六、义净译本。(《大藏经》239)唐 三藏法师 玄奘 奉诏  译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问题三:金刚经是什么历史朝代出现的  金刚经成书应该在他出生以前和佛陀过世之后,释迦摩尼应该是和老子差不多时期的人,也有考证说他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原文的出现时间应该是春秋或者春秋以前了 
  汉译本成书是公元400年左右,鸠摩罗什翻译,也是一位印度的佛学大师 
  
   问题四:金刚经里面的相,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 
  
   问题五:金刚经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念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 *** 、无 ***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问题六:金刚经里的分是什么意思  部分 分类 分段 分集 
  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就是:第一部分 标题是“法会因由” 
  佛经都是从古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排列形式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 
  
   问题七:金刚经是什么教  佛教 
  
   问题八:《金刚经》的主旨是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经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么,《金刚经》主要讲些什么呢?我们从本经的经题中,就可以一窥主旨大概。 
  “金刚”有三个含义: 
  第一是坚固之意。有如金刚宝石,坚固无比,不可毁坏,它譬喻实相般若,实指的是我们的自性,即我们那颗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本心。我们虽然生在五浊恶世,但是我们那个自性,永远都会处在佛刹净土。 
  第二是锐利之意。它有如韦驮菩萨的降魔宝杵,能够无坚不摧,摧伏世间一切万法的幻化,摧伏我们内心的一切的烦恼妄想,摧伏一切障道之缘。 
  第三储光明之意。它譬喻我们的文字般若,文字是有相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通过文字般若来达到无相的智慧,从有为而入于无为。 
  “般若”二字,在古代佛经翻译“五不翻”里面属于含多义不翻。所谓“五不翻”是指:第一,含多义不翻;第二,顺古不翻;第三,秘密不翻;第四,尊重不翻;第五,此方无不翻。 
  为什么“般若”不翻译成汉语呢?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最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这个含义,所以不翻―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虽然如此,但还是可以勉强翻译的,不得已而翻译。“般若”用中国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翻译成“智慧”,这个智慧不同于我们世间人的世智辨聪,而是指佛陀的一种圣智。 
  “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波罗蜜也叫波罗蜜多,是到达究竟彼岸、解脱成佛的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翻译为汉语,即是以金刚般的智慧来寻求解脱成佛之道。但是,这也不是它的真正含义,由于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办法完全去表达出来。金刚般若,它实指是我们的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指用我们的自性去修行,用我们的自性去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彼岸。 
  《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这个“色”是什么?在佛教来讲,“色”是一切可见之物。“以音声求我”,“音声”是什么?“音声”不仅仅代表音声,也代表一切无形的相。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修行如果执著有形的相和无形的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走错路了,就无法找到你的“如来”。《金刚经》上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接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以后。一次,弘忍大师秘密地在房间里给他讲《金刚经》,当五祖弘忍大师讲到一半的时候,六祖说:止,师傅你不要讲了,我已经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了。 
  六祖慧能大师当即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他明白到整部《金刚经》是讲我们自性的,是讲我们除去妄想、分别、执著剩下的那个东西。 
  在六祖大师悟道以后,南返的途中,最先追上他的,是当过将军的慧明法师。六祖大师看到慧明追上来以后,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隐藏在草丛中。慧明想取衣钵,但却怎么也拿不动。慧明知道佛法不是人力所能强求,他就恳请六祖大师出来,现身为他说法。六祖大师对他说:“放下你的妄想执著,把你的身心都沉淀下来,放下你的思想。”六祖大师又告诉他“不思善”,慧明就不思善;六祖大师说“不思恶”,慧明就不思恶。六祖大师突然大喝一声“是谁”,慧明随即就开悟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皆空,我们的自性不空。只要你不思善、不思恶,去除内心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会领悟《金刚经》的真谛,回归自性的本来面目。...>> 
  
   问题九: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r\n\r\n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r\n\r\n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r\n\r\n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r\n\r\n(转第一品)\r\n\r\n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r\n\r\n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r\n\r\n“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r\n\r\n“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问题十:《金刚经》的内容是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解释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o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乞・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坐垫就开始打坐。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译文〕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说: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住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译文〕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出了杂念的,我都使它们灭度而入无于涅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际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译文〕“换句话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着,无所布施。也即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着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着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来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表相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

金刚经是什么

8. 什么叫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
台湾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持诵《金刚经》具有消灾、解怨、灭罪的功效。诵持《金刚经》的方法是:选择一本大字号易读的、不分段的《金刚经》(世面上留传的有两种:一种为分段的“分为三十二分的”;一种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时,盥洗完毕后,净心地念,一口气念它三遍,念时不要管经文的意思(直心持诵,不起分别心,不要默念),念完后把经一合,静心几分钟,看看心有何觉受?
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是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佛教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绝对的真理。大家是否回忆看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去过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而留下来的记忆?
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忆、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当作真。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
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
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