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除了雍正的潜邸雍和宫外,还存在着哪几个清帝的潜邸?

2024-05-14

1. 清代除了雍正的潜邸雍和宫外,还存在着哪几个清帝的潜邸?

清代,北京可不只有雍和宫一座潜邸。
所谓“潜邸”,也称“潜龙邸”,为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因若即位前是太子,自然居于皇宫中的东宫(明清时期东宫在紫禁城内,清代东宫名为“撷芳殿”,位于南三所),故而自然没有潜邸之说。而如若“自籓邸绍承大统者”,也就是有封藩府邸的皇子即位称帝的,就可以称其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
在清代,皇帝继位后,潜邸就不能再作为任何人的居所,而是被改建为宗教寺庙或祭祀场所。
好比雍和宫。雍和宫是清世宗胤禛未即位前的王府,原称“雍亲王府”(因胤禛在康熙年间被册封为“雍亲王”,故而其王府称“雍亲王府”)。1694年,康熙在此建造府邸,4年后胤禛被册封为贝勒,康熙遂将这座府邸赐予胤禛为贝勒府。1709年,胤禛被康熙进爵和硕雍亲王,故而原贝勒府就变成了雍亲王府。

雍亲王府


1722年,康熙在北郊畅春园驾崩,胤禛即位称帝,是为雍正。雍正即位后,自然住进紫禁城中,其雍亲王府自然也就成为了“潜龙邸”。1725年,雍正改雍亲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1735年,雍正崩,其四子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因乾隆也是在雍亲王府出生,故而雍亲王府是相继出了两位皇帝,世所罕见,成为“龙潜福地”。而因雍和宫出了二位皇帝,所以其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是一样的规格。
1744年,乾隆下诏将行宫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将其作为清政府处理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衙门。
雍和宫,是清代第一座“潜龙邸”,但绝不是最后一座。
清代第二座“潜龙邸”,就是光绪生父奕譞的醇亲王府。
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同治无子,故而皇帝只能从旁系宗室中选出。此时,掌权的慈禧为了让自己可以继续名正言顺地执掌大清军政大权,所以就选择自己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也就是亲侄子光绪为帝。光绪成为皇帝后,其居所醇亲王府自然也就成了“潜龙邸”。

醇亲王府


醇亲王府,原是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的府邸。1864年,醇郡王奕譞分府出宫,道光就将原荣亲王府赐予他为府邸。1872年,奕譞晋封醇亲王,故而其府第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1874年,光绪即位后,醇亲王府遂成为“潜龙邸”。成为“潜龙邸”后,“醇亲王府”自然不能再作为其他人的居所,所以在1889年醇亲王迁至后海北岸原成亲王府。原“醇亲王府”在奕譞死后,前半部改建为醇亲王祠堂,后半部仍作为“潜龙邸”。
光绪之后,清朝再出第三座“潜龙邸”,就是溥仪生父载沣的醇亲王府(此醇亲王府非光绪出生的王府,而是位于后海北岸原成亲王府的新醇亲王府,俗称北府)。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同同治帝一样,光绪也是无子,故而皇帝再次只能从旁系宗室中选出。这时慈禧再次选择了出生在醇亲王北府的三岁小儿溥仪,因此醇亲王北府再次成为了“潜龙邸”。
醇亲王北府,原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宅园,乾隆年间被权臣和珅霸占。1799年,嘉庆赐死和珅后,此宅园被赐予其哥哥成亲王永瑆,自此成为成亲王府。1889年,因光绪出生的醇亲王府成为“潜龙邸”,所以此府就被赐予醇亲王,成为新的醇亲王府。

醇亲王北府


醇亲王北府因为溥仪的登基,再次成为“潜龙邸”后,载沣按规制在中南海营建新的醇亲王府,待新王府建成后,即迁出。但是,还没等新王府营建好,辛亥革命即爆发,清不久遂亡,故而载沣未能完成迁移计划。新中国成立后,载沣将府邸全部房屋售与重工业部附设的高级工业学校,之后府邸部分被卫生部当作办公地点。
现在,北府正殿为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地点,马厩为市第二聋哑学校,东端是醇贤亲王祠和家庙龙华寺。
综上所述,清代一共有三座“潜龙邸”,分别是雍正的“雍和宫”、光绪的“醇亲王南府”、宣统的“醇亲王北府”。

清代除了雍正的潜邸雍和宫外,还存在着哪几个清帝的潜邸?

2. 雍正王朝里的潜邸是什么意思?

潜邸(qián dǐ)又称潜龙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指雍正在即位前的府邸-雍亲王府,即现在的雍和宫。
如果皇帝即位前为太子,自然居于东宫,便没有潜邸;如果“自籓邸绍承大统者”,也就是属于有封藩府邸的庶子、旁支等,就称其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 通常,皇帝继位后,不能再作为任何人的居所,而是改建为宗教寺庙或祭祀场所。

扩展资料雍正潜邸: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子,被康熙帝“两废两立”的太子是康熙帝的次子爱新觉罗·胤礽(雍正帝即位后因避其名讳更名允礽)。
由于康熙帝当政61年,寿命较长,故当其69岁驾崩时,四皇子胤禛早已成家,并在北京地安门外有雍亲王府。遂在雍正帝即位后,将雍亲王府改名为雍和宫,辟为喇嘛教圣地。
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潜邸

3. 北京雍和宫出了这两位皇帝,真是龙潜福地的好地方

北京雍和宫出了这两位皇帝,真是龙潜福地的好地方

北京雍和宫出了这两位皇帝,真是龙潜福地的好地方

4. 雍和宫是谁的府邸

雍和宫是当初康熙皇帝赐给儿子雍正皇帝做府邸的。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5. 雍和宫是谁的府邸?

雍正。
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
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包括雍和宫在内的北京市第一批39个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 [1]  —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雍和宫是谁的府邸?

6. 雍和宫是谁的府邸?

雍和宫是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也就是雍正的府邸。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雍和宫的布局结构。
雍和宫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寺院建筑布局完整,规制合乎梵宇伽蓝。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显尽皇家敕建气势。前部有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

7. 雍正皇帝的潜邸,乾隆皇帝的出生地,随拍皇家寺庙雍和宫

大概从零几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到雍和宫里走一走、看一看,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习惯…
     
 雍和宫是一座很有故事的古建筑。这里走出了两位皇帝,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位帝王的潜邸……
     
 这里自乾隆爷时代改宫为寺并延续至今,这在北京城古建筑里也是不多见的……
     
 雍和宫在每年的农历腊八节施粥,很多信众一早排队,这一杯腊八粥承载了很多的希望……
     
 雍和宫的建筑处处体现了佛教的因素,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寓意着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
     
 雍和宫的匾额上,有四种文字,从右向左分别是:满文、汉文、藏文和蒙古文,明显的藏传佛教寺院。
     
 雍和宫的雍和门,原来是王府正门,改成寺庙后也称为雍和门殿。殿中正中供奉的是布袋和尚,四大天王供奉在两侧。
     
 永佑殿原为雍正皇帝做王爷时的寝殿和书房……。
     
 很多人会到雍和宫烧香祈福,进门可免费领取一定数量的香。
     
 雍和宫建筑融合了汉、满、蒙等民族建筑艺术,中轴线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左右为配殿和配楼。
     
 闲暇的时候,在大殿旁听一听佛音天籁,以此静心养心,在喧闹的城市是多么难得啊……

雍正皇帝的潜邸,乾隆皇帝的出生地,随拍皇家寺庙雍和宫

8. 雍和宫是雍正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吗?麻烦告诉我

从皇四子府邸到行宫
雍和宫改为行宫后,雍正皇帝并没有对这里进行大规模改建,而只是对东花园(又称东书院)进行了彻底修缮。 早在“禛贝勒府”时期,当时宅院东侧就辟有一小院,内有亭、台、廊、室,栽种着各种树木花草,供作为贝勒王胤禛读书阅典、贝勒王福晋赏花观月。往后,随着胤禛爵位的升迁,这里得以不断扩建和修缮。雍和宫改为行宫后,东书院又在原来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亭、台、楼、阁。《国朝宫史续编》中对东书院的一门一匾,每幅楹联、每幅匾额甚至
雍和宫一草一木都有详尽记载。重建后的东书院被装点的古朴典雅,清幽明净。乾隆以后的各位皇帝,必须按“定制”每年最少来雍和宫礼佛三次,即:每年八月二十五乾隆的诞辰和正月初三的忌辰,必须“盛装隆从,威严如仪”地先到雍和宫各佛殿拈香礼佛,然后到东书院向乾隆遗像致祭;每年五月的夏至节,皇帝到地坛祭拜后,也必须“原班原仪”先到雍和宫拈香拜佛,然后至东书院尝新麦——吃新麦面粉做的麻酱面,即每年夏至“芳泽事毕,临此园少歇、进膳”。东书院则成为清朝自乾隆以后各位皇帝在雍和宫礼佛之后休息的重要场所。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东书院当时的规模几乎与现在的雍和宫相当,当时,两种风格不同、格调迥异的建筑群相辅相成构成了雍和宫的全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雍和官规格的不一般,使得东书院各殿房陈设,如桌案、围屏、宝座、古玩等都和故宫一样。这里也曾设有“领雍和宫事务大臣”、“总理雍和宫东书院事务大臣”等文、武官员。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即:看管东书院所陈大量珍宝古玩。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东书院被日本人所烧,大量物品也都被日本人抢走。东书院连同这里所发生过的故事都已成为历史。 1995年,为改善僧人住宿条件,雍和宫管理处在东书院遗址上盖起了两幢极具古典建筑风格、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僧舍,雍和宫的大多数僧人常年居住生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