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名将有谁

2024-05-14

1. 明朝开国名将有谁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明朝开国名将有谁

2. 明朝的开国名将

1.李善长(1314-1390年),明代凤阳定远(一说歙县)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阳参加朱元璋起义,担任幕府掌书记,主管饷粮,参与机要,深得朱元璋信任,历任参谋、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参知政事。凡军国要务之议决,无不参与其中。朱元璋征战于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转调兵饷之事鲜有乏,将吏帖服,居民安家乐业。朱元璋常将其比作萧何。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拜其为右相国。他革除旧弊,订立盐、茶、铁诸法,益饶国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吴元年封宣国公,后改左相国。曾受命与刘基裁订律令,颁布《大明律》。太祖即皇帝位之后,李善长被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之职。他与诸儒臣制订礼制、官制,奉命监修《太史》、编《祖训录》、《大明集札》诸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虽无攻城陷地之军功,“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被封为韩国公,并获赐免死铁牌。当时被封公者仅有6人,而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嫁与其子,李家荣耀为世人惊羡。左丞相胡惟庸为李善长同乡,受其举荐,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被牵连者甚众,惟独李善长免遭劫难。然而,据明史记载,李善长屡遭他人弹劾,后又有恶奴卢仲谦等作证,指其与胡惟庸有染。于是,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诛。后世学者们普遍认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当时并未查实,系朱元璋兔死狗烹之举。 
2.蓝玉(?-1393),安徽定远人,大将常遇春妻弟,初在常遇春部下,立军功甚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多次领兵出征,在打击元朝残余军事力量及对西北、云南的征战中立有大功,如逼降辽东纳哈出,对蒙元捕鱼儿海之役,随沐英、冯胜等征平云南等,被封为凉国公,后为太子太傅。蓝玉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洪武二十六年,被锦衣卫指挥蒋谳所告,以谋反罪被杀。明太祖乃藉此兴蓝党大狱,死一公十三侯二伯,株连被杀者一万五千人。经胡惟庸、蓝玉二案,明之开国勋臣,几尽为太祖所诛杀。 
3.冯胜(?~1395)明朝将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雄勇多智略,与其兄冯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冯胜与其兄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巡视到定远妙山,冯胜与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从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南下渡江战三叉河、板门寨、鸡笼山,皆有功,积功为元帅。朱元璋对冯氏兄弟十分信任,委任冯国用统率亲兵。后冯国用卒于军,朱元璋十分悲恸。洪武三年(1370)迫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遂命冯胜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出援军解安丰围,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以功迁右都督。洪武初,从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擒元平章蔡琳,论功列第二。中原平定,封宋国公。洪武五年任征西大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至兰州,大败元军,元将上都驴迎降。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据松花河(今松花江)北,为害辽东边境。洪武二十年(1387),胜任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20万平定辽东地区,降元将纳哈出部20万人。洪武二十五年,偕傅友德于山西、河南屯田练兵,置卫防边,诸公、侯皆听节制。当时,诏列勋臣德高望重者八人,冯胜位居第三。太祖晚年多猜忌,冯胜功最多,渐失帝意。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召冯胜回京,洪武二十八年赐死。 
4.傅友德(?~1394)明开国功臣,明初著名将领。其先宿州(今安徽宿县南)人,后徙居砀山(今安徽砀山东)。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李喜喜败,归明玉珍,后从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 (1361),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友德率所部降,以才被用为将,从常遇春攻取庐州(今安徽合肥)。得胜后进军武昌,率数百人一举夺下高冠山(蛇口),以功授雄武卫指挥使。随后转战于江淮,屡建战功,晋江淮行省参加政事。二十七年从徐达北征,破沂州,下青州,取莱阳、会昌。洪武元年 (1368)攻占山东诸地后,又连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临淮(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德州、沧州等地,从通州(今北京通县)入大都。遂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攻取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定州(今河北定县),又攻山四,平陕西。三年,从徐达攻定西,大破扩廓帖木儿军。继而进军蜀地,攻取汉中。论功授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府事,封颍川侯。次年,充征虏前将军,统军l0万伐蜀,平略蜀地。五年与冯胜征西凉大胜。十四年充征南将军,率兵骑30万入滇,灭元梁王军主力,平定云南。十七年,晋封颖国公。以后数征西北,练兵山、陕,屯田大同,所至有功,加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因请怀远田于亩,触怒朱元璋,于次年召还。二十七年赐死。5.徐达(1332~1385) 明朝开国大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少时与朱元璋为友。元至正十三年(1353),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军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战果显著,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领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部。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作战中,冲锋陷阵,打败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四年,因功升中书省左相国。次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占淮东,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及其将亡25万,灭亡东吴政权。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顺帝北走,灭亡元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注重战守,大力兴修长城。徐达奉命主持重建居庸关,规制关城城周6.54米,高 14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三年,率军出潼关,趋定西(今屑甘肃)进剿元将扩廓帖木儿,经一月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1 800余人。将士8.6万余人。论功升中书右丞相参理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势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明临塞诸地不得安宁。五年,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都督蓝王为先锋,击败元兵于上刺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数万人,被迫退入边墙。六年,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刺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长城山海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凭借山势走向,建周长24米,设有东、北、南三个关门的关城,使其成为保卫京都的重要屏障。十四年,督修山海关关城,先后建成翼城、罗城、瓮城和烽火台等,加大了防御纵深,从而构成一套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十八年二月病卒,年54岁,追封中山王。   6.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回族。相貌魁梧,勇力过人,善于骑射,元至正十二年 (1352),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南)、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二十年,在池州(治今安徽贵池)之战中,设伏大败陈友谅军,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取婺州后,转为同佥枢密院事,坚守婺州。二十二年,参加鄱阳湖之战,他救出被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率军封锁湖门,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人。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同年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讨元,转战山东、河南;次年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与大将军徐达统兵进攻太原,率精骑夜袭扩廓帖木儿,俘获甲士4万人,扩廓帖木儿逃往大同。后常遇春又率军北取大同,与冯胜合军,西攻凤翔。二年奉太祖命自凤翔回师北平率步骑9万北征,攻克大兴州,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迫元帝北逃,常遇春追赶数百里,擒获元宗王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年仅 40岁,被赠中书右丞相。常遇春沉勇果敢,治军有方,善抚士卒,勇敢善战,没有打过败仗。自言能率领10万大军,横行天下无敌手,所以军中又称他为“常十万”。

3. 明朝开国名将有哪些?

1、徐达:“淮西二十四将”之首,“明初六国公”之一“魏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大将军”。先后统军攻占集庆(南京)、河南(洛阳)、大都(北京)、奉元(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征服过四大古都的名将。




2、常遇春:“十六翼元帅”之一“中翼”,“明初六国公”之一“鄂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左副将军”。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后来的历次战斗。他是朱元璋手下最具人格魅力的一位,他从不接受投降,却从江南打到漠北未遇败绩,他所向披靡无所畏惧,世人称之为“天下奇男子”。




2、常遇春:“十六翼元帅”之一“中翼”,“明初六国公”之一“鄂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左副将军”。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后来的历次战斗。他是朱元璋手下最具人格魅力的一位,他从不接受投降,却从江南打到漠北未遇败绩,他所向披靡无所畏惧,世人称之为“天下奇男子”。




4、蓝玉:明初名将,距离崖山海战109年之后,这个男人给了成吉思汗的后裔致命一击。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常遇春自甚极高,但唯独对蓝玉十分欣赏。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被朱元璋安排,经常跟随前辈一道南征北战,先后随徐达北征大漠,随傅友德南下云贵川。





5、冯胜:“明初六国公”之一“宋国公”,“洪武元年三大将”之一“征虏右副将军”。朱元璋攻打定远时,冯胜和其兄长冯国用一道归附。冯国用去世后,冯胜继掌其兄兵权。1365年徐达攻取淮东的两淮之战中,冯胜初战高邮就遭大败,但知耻而后勇,之后克高邮、取淮安。

明朝开国名将有哪些?

4. 明朝十大名将排名

戚继光

排名:第十。戚继光。

上榜理由:戚继光长期奋斗在抗击倭寇的一线,保卫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作之余还爱好发明,研发了许多克敌制胜的兵器和阵法。为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李成梁

排名:第九。李成梁。

上榜理由:李成梁在辽东苦寒之地坚守三十年,打的蒙古族等不安分的部族不敢踏入辽东半步。在李成梁父子离开辽东后不久,女真族没有人能震慑,建立了后金政权。无他,明朝早已失去辽东。。


李如松

排名:第八。李如松。

上榜理由:李如松前期跟他爹李成梁在辽东打压蒙古部族,万历二十年,入朝作战,以四万兵马打败十五万日军。打消了日本妄图占领朝鲜半岛的企图。


袁崇焕

排名:第七。袁崇焕

上榜理由:守卫关锦防线,阻挡了后金铁骑数十年,并且用大炮将后金一把手努尔哈赤。若不是后期袁崇焕被杀,明朝不会那么快覆灭。


孙承宗

排名:第六。孙承宗。

上榜理由:修建了关锦防线。而且这条防线从未被突破。独此一条,孙承宗便可在此榜有一席之地。袁崇焕牛逼吧?他是袁崇焕的老师,而且守辽东的战略方针都是孙制定的。


于谦

排名:第五。于谦。

上榜理由:于谦于少保排在这个位置可能很多人不服,是他,他一生也就指挥过北京保卫战这一个大战役。但是此战,他保卫了北京,保卫了大明,保卫了华夏半壁江山。于谦排第五当之无愧!


冯胜

排名:第四。冯胜。

上榜理由:明军第二次北伐中路徐达、东路李文忠都作战失利,唯有负责掩护的西路军,在冯胜的带领下一直打到了甘肃安西。最后老朱觉得北伐还是算胜利了,可见冯胜在西路取得的战绩有多辉煌!


李文忠

排名:第三。李文忠。

上榜理由: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没有做一个纨绔子弟,反而多次带兵出击北元,俘虏过元太子的嫡长子。为彻底消灭北元作出了杰出贡献。


常遇春

排名:第二。常遇春、蓝玉

上榜理由:两人都是充当急先锋的猛将,常遇春和徐达相互配合,将元朝宗室赶出了元大都,元朝的时代被终结,可惜死的太早,四十岁暴病而亡。蓝玉,作为徐达常遇春之后的第二代将星,他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曾率十几万大军,远赴大漠,彻底歼灭了北元武装!成就了徐达他们都没有完成的伟业。


徐达

排名:第一。徐达。

上榜理由:开国第一名将。有谋略,善于 指挥大军团作战,前后歼灭元军三十多万,打的元军第一名将王保保丢盔弃甲。可以说没有他,朱元璋要至少迟上十年才能当皇帝。

5. 明朝“十大开国名将”排行榜(下集)


明朝“十大开国名将”排行榜(下集)

6. 明朝的开国名将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7. 明朝大将排名

第一、徐达,开国第一名将,不仅有能力,人品还很好,人见人爱。
第二、戚继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战损比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奇迹。
第三、常遇春,开国第一猛将,不必多说。
第四、于谦,不是郭德纲的徒弟,只一战便奠定其地位。
第五、袁崇焕,若不是被冤枉, 不知道清朝入关要推迟到什么时候。
第六、李成梁,关宁铁骑不是开玩笑的,镇守辽东十战十捷,不带吹牛逼。
第七、邓子龙,与日本名将丰臣秀吉的直接对决胜得如此轻松。
第八、王守仁,他不仅是思想家,在军事艺术上也是十分高超,平定朱宸濠叛乱非常漂亮。
第九、朱文正,率领孤军抵挡住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的猛攻,了不起!
第十、秦良玉,历史上少数的明确记载、有明确战事记录的女将,战功十分显赫。
以上就是明朝排名前十位的武将。

明朝大将排名

8. 明朝排名前十的名将?

1.徐达  有勇有谋 开国元勋 排名第一
2.戚继光  抗倭名将 杀敌如麻 列于其次
3.李定国  明末抗清 忠志不逾 设为探花
4.常遇春  明初名将 骑射击剑 不在话下
5.袁崇焕  杀死哈赤 一心为国 编为前五
6.蓝玉  朱棣名师 但过张狂 死于主下
7.朱棣  皇帝上阵 一样不差 南征北战
8.李成梁 抗日援朝 胆略过人 善于奇袭
9.傅友德 元末名士 百战不伤 杀敌无数
10.汤和 为老好人 但功显赫 列为第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