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24-05-13

1.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1)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
  (2)和教师一起把好教学的三个关---备课关上课关课外应用关
  (3)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心理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其知识掌握与品德水平的心理条件。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个性不可能和谐发展,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也必将影响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中学生面临身心发育、学习、前途、选择等各种心理发展任务。他们如能完成一定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那就能适应各方面的生活,就有愉快感和幸福感。如果不能完成这些心理发展任务,就会在各方面感到不适应,出现适应不良与心理障碍,甚至个性心理缺陷。近年来的大量事例也反映出中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应通过校内外的传播媒介,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健全性格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虽然性格各异,但基本上是健康的;而心理不健康者,其性格也是不良的。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日趋形成和稳定时期,他们健康性格是从小在积极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以及自身努力培养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性格必须遵循健康性格形成规律,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心理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直接明显。一个喜欢惩罚儿童的母亲会使孩子产生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作用,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并产生泛化,导致孩子长大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性格。再有,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实话反而受到教师责备,隐瞒真象得到教师宽容,以及周围环境中存在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等,往往使儿童说谎的性格得到强化。社会文化中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影响也非常明显。如果让儿童经常观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往往使他们的性格富有攻击性,攻击行为也随之而增加。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及培植,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三)引导青少年自觉努力培养健康性格。自我教育对性格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的性格基本上从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他们会主动寻找楷模,确定理想,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会自觉拟定自我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练习。我们要启发学生的心理自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写日记、“照镜子”等等;引导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激发意志努力的手段如自我激励、自我鼓舞、自我命令、自我督促等。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转移、自我安慰、自我暗示等自我调节手段,发展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改造消极性格,培养良好性格。  
当然,学校在注重学生良好性格培养的同时,还应及时做好学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老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以及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与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具体而言,不同处境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可能是不同层次的。我们可以就少数学生可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在问题出现初期给予及时帮助,防止发展成严重障碍。例如,学生出现破坏纪律行为,暴露出的问题可能是行为缺乏自制力。而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可能会引起同学的排斥和家长的责罚,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此时,就应及时给予适当帮助,训练他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并努力增强他的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就部分学生群体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进行问题预防。例如,一些平时比较容易紧张的学生,当毕业考试临近的时候,有可能出现考试焦虑症。为了防止其发生,可以提前较长时间,就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    我们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例如,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交往能力,对他人的尊重,帮助学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行为自控能力,等等。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并已经产生、积累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缺陷矫正,必要时应求助于专门的治疗机构。    总之,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及早发现与防治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冲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可以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抵制错误的思想观念、消极的情绪状态,防止自杀或攻击别人与社会的问题行为的产生,为培养适应未来21世纪的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 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讨论法:学生该有怎样的心理才算健康?怎样看待我们的心理压力?如何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妨提出来与学生一起讨沦。因为这些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正确答案,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完善、释放心理压力、使之升华为正确观念的过程。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它常成为人们前进的一种动力。只是心理压力过重时就应该及时释放、调整。  
2.宣泄法 写信、写文章、记日记都可以让学生直接了当地说出他内心的压力。除此以外,教室里完全可以买个“师生留言簿”,把它放在醒目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写上三言两语。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避免了面对发牢骚而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时间上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3.建议法 在与学生交谈时,经常鼓励学生对生活、对他人、对学习等提些建议。这样属反话正说,即通过说正确的事,道出他的心里话。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是一味地要求他直接说出来,也可以通过反话正说的方式,让其自然流露,这实际上也是让他释放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  
4.展示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不仅要及时发现、充分肯定他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的优点,还要有意识地提供场合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比如,他会唱歌,就不妨让他参加此类比赛、表演等活动。这种方法意在以自身优势抵消自身弱点,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它从正面解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5.引导法 如今大部分学生拥有随身听或游戏机,喜欢体育、旅游、上网、听音乐、读书。从表面上看,学生闲暇生活主要受时尚和兴趣的引导,是自主性娱乐行为,但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学生心理压力大,闲暇生活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宣泄精力的一个途径。因此,针对学生的休闲方式,教师要营造健康有效的指导机制和氛围,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多媒体制作、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健康、有品位的闲暇活动。

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结合来实现,学校方面应该:强化心理健康硬件设施、增加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加大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建议政府在社会普及心理咨询机构,等等。而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对于孩子的学习教育不应太过于苛刻,要知道强逼可能会适得其反。
1、强化心理健康硬件设施。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各中小学建设心理咨询室、活动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上,让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等方式,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2、增加心理健康课程设置。
正式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列入教学课程表,并选择适合的课程设置及教材。每月至少开设一次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广泛开展以青少年自我意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学习与考试心理、意志品质及青春期性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心理教师根据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和面临的特殊问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案。
3、加大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每年招录相当数量的心理专业教师或与相关机构合作,进行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经常性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专题培训,通过定期举行专题培训,聆听心理健康教育观摩课,邀请专家与教师面对面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指导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文化课老师也能够正确地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不良心态。
4、建议政府在社会普及心理咨询机构。
首先提高成年人的心理学知识,着重引导学生家长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管好自己的同时管好子女。建议教育部门发挥社会效能,定期安排学校和教师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可经常组织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学习,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子女心理问题,多与子女交流,有利于及时发现孩子心理问题。

扩展资料: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无故地担心亲人、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
2、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症状,“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3、人际关系紧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调查显示,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包括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紧张等。

5. 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小学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成绩
当今,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改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校广大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平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办有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基本理念和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切实为广大师生服务。其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广大师生树立在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广大师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办有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相结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为学校的发展和管理服务。其基本规划如下:
一、 成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组
为保证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学校应成立心理教育工作组,由一分管校长负责管理,其成员可包括分管政教主任、分管教务主任、各年级组长、心理辅导工作者、心理辅导课专职教师及班主任和教师代表。心理教育工作组的成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保障。
机构设置及工作流程如下:

二、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其主要对象是广大学生。要想真正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首先必须要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上,只有课程的开设才能带动和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学校为适应新课改可以开设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选修课供学生们选择,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开设《生活中的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及《学习心理学》等有特色的课程。
三、 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给予解答和帮助,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就是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场所。                                                                          
学校可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包括心理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健康信箱及心理热线等。心理咨询室主要职责是负责接待前来咨询的个体,并预约咨询时间,对广大师生进行个体咨询和辅导;同时,它还可用以存放各年级、各班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测试资料和个案分析资料等。心理阅览室可设在学校图书阅览室,专门设置一个心理书架,摆放一些心理学书籍供师生们阅读学习。心理活动室主要是提供团体辅导和为教师们进行音乐放松。心理健康信箱和心理热线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隐秘和便捷的咨询方式,使得可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也为心理咨询开辟了新的方式和途径。
四、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可借助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通过使用个体心理测验软件、团体心理测验软件等对学生进行测量分析,从而设立学生电子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试数据分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并在入学后的每个学期做跟踪测试,尽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学生个体心理咨询资料。在对学生的智力、情感、学习适应、个性特征等进行全面测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素质做出总体评价,并相应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
教师在注意保密的前提下,可调阅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在普查工作中发现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级鉴定后,由心理咨询老师有针对性地对该学生进行咨询、引导和帮助。
五、加快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1)可在《晨韵》校刊上开辟一个心理健康专栏或者是另外创办一个心理健康学生刊物,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对象、意义、内容和工作形式等内容,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
(2)发动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宣传心理咨询的必要性,鼓励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积极寻求心理咨询。
(3)与有关部门协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校园广播站和板报形式,或专门开辟心理咨询宣传橱窗,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
(4)在条件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提供对问题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同时咨询,因为学生的很多问题行为是跟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的。
六、成立学生心理服务社团
成立学生心理服务社团的目标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每个同学身上,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在学校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学习与生活。其具体措施是在每班选拔一个擅长心理沟通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学生成立一个心理服务社团,做班级心理辅导员,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协助老师解决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学生心理辅导员实行月汇报制度,定期讨论,定期总结。
学生心理社团可以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如心理电影展映周、心理活动月等。定期印发心理刊物,向广大学生介绍、普及心理学常识,及时反映学生心理教育动态,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七、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月活动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日,所以借此契机可以在每年的5月份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在心理健康月可以举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开展针对学生和教师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讲座;在校园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观看和分析心理电影;举办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和大型的校园活动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教育月的活动发现,它们不仅可以促进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家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八、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活动
只有老师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才会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来。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面临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也会有烦恼和困惑,也会产生压力和倦怠,同样也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所以针对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是学校教育所不容忽视的,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活动是促进学校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针对老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活动的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从内容方面来说,可以包括教师心理健康保健、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调节、如何应用心理学去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如何教育孩子以及如何促进家庭的健康发展等很多方面;从形式方面来说,可以包括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教师经验交流、教师联谊团体活动、观看心理电影以及针对教师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等。
除了以上八个方面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开展其它具有学校特色的、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杀意图的).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有人曾经对西部五个省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有5.2%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障碍.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达到32%.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
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小雪年级)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一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名牌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无力自拔,留下了遗书,匆匆就走了.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 他们怎么了? 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等等……他们怎么了?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  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   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怎样对孩子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一个人真正健康的应该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只有这两方面都健康,我们才能说得上健康,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25万名小学生中挑选出1500名男女同龄学生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发现其中有些人后来在事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声名显赫;有些人却一事无成,默默无闻。对其中150名最成功的智力优越者的研究表明,获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智力,而良好的情绪因素,如热情、自信等,在他们的成功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它一些相关研究都表明:人们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人的智力或客观环境,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方面,如意志、自控力、坚持性、自信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是自信与成功的关键,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
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中,开始,跳蚤一下就能从杯中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了。实验启示我们:如果说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那么丧失自信你却注定会失败,因为你已丧失进取的勇气。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它是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它用一种提示,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因此,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的心理、行为以及人体的生理机能;而积极的暗示能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1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1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他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结果,这些孩子终于吃到两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自控能力大小,跟人的一生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有益的爱好,当今小学生,有些人精力旺盛而责任心不强。有些人对学习缺乏兴趣,多余的精力就转移到歪门邪道上去,一旦养成不良的习惯,就很难改变过来,并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善于掌握其不良情绪的成因,有理有节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纳闷和困惑,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不良的情绪。比如,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向老师、同学或亲人倾吐心中的苦水,自然流露心中的烦恼。可以通过个别交谈排解的方法,引导其将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去和大事上来。如我女儿班上同学吴娟,由于父母违法,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女儿说她整日闷闷不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总觉得低人一等,一下子象换了个人似的,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后来班主任老师叫她的好朋友找她谈心,教师再进行开导,并对其他同学进行教育,使她打消了顾虑,又积极快乐地投身于学习和活动中去。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必须提供适应的机遇、创造合适的条件,以便给予适当的宣泄形式。例如,用写信写日记等形式,把烦恼和委屈转移到纸上,其实,最好是将其恶劣的情绪宣泄到有益的文体科技活动或有益的社会活动上去。
实验证明: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位心理学家教一些3—5岁的儿童识字。第一天,有几个孩子学得特别快,很快就把老师教的字记住了。第二天,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头一天就取得了成功的孩子,非常愿意再来学习,而头一天失败了的孩子,却不那么用心。再经过几天的学习,他发现那些屡遭失败的孩子开始讨厌学习活动了,即使经过劝导,他们也还是提不起兴趣来。看来,学习的成功,是足以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特别是当一个学生克服了较大困难而获得成功,他以后的学习就会积极得多。
在学习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人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屡次的失败,则会产生焦虑、兴趣低落、消极逃避等心理状态,自卑感往往产生在失败的体验之后。心理学的实验也证明,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失败的体验倾向于降低学习效率。
关注差异和用爱施教,做好个案分析,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要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和辅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主人,他们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应该具有勇于参与竞争的良好心态.可是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弱,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而许多心理障碍与疾病都与适应能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中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7.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希望这些会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8.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学校又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学校不但是文化教育的场所,还应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重点从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展开,论述在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学生如果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反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则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处处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滋长,例如:一些黄色、淫秽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加剧了青少年性的需要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社会上"金钱第一"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加剧了青少年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一些诸如青春期或人际关系方面水问题。如有一学生父母在港经商,从小缺少心理的关爱,只重视物质的满足,结果形成其孤僻、内向、冷傲的性格,后来因为某些事情,一时想不开,结果跳楼自杀。
  (二)家庭因素:家庭的结构、气氛及父母的管教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学生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状态,家庭中如果缺少一方或父母双亡则会使学生经常性地产生失落感,家庭气氛对学生的心理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民主型的和睦相处的家庭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造成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青少年在心理上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另外,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对于女是娇生惯养的,这种学生必然缺少自立、自理的能力,难于应付挫折,遇到挫折、经受压力(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都可能会产生心经问题。
  (三)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逃级匝鸹淖饔茫=逃卸匝睦斫】档挠跋焓嵌喾矫娴模?/SPAN>
  l、学生的教育结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而带来的影响。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绝大部分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是为考试(高考)而准备的,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毕业之后将在临就业的大问题。因此,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等。 
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中分重点班、普通班;考试过分重视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规律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这样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高度紧张的形态之中,导致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等行为与习惯。 
  2、学习压力的影响作用。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中,教师力求高分、家长望于成龙,因此拼命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学习,教师高难度教学、学生分数排位等,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等不平衡状态中。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他们在学校终日惶惶不安,考试焦虑症、考试神经症、恐学症随之出现。
  3、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带来的影响。
  在一所学校中,如果教师对学生信任、不理解、动辄对学生施以体罚,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教师缺少耐心、理解与爱心,不能给予学生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会失望。据一项调查中发现:67.1%的学生在教师面前难以表达心中的想法,58、7%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是很关心自己,47.l%的学生认为教师一点也不关心自己。而学生又无力摆脱这现状,  必然会使学生有一种压抑感、对未来失去信心,消极情绪产生。
  小学时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但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也容易使其产生孤独感。
  (四)自身因素;学生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其心理健康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外貌、能力处于较优的位置,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满意、愉快,容易促进其心理健康:反之,相貌较差、能力较低、有生理缺陷或不良习惯的学生,往往会感到自卑、焦滤,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近年来广州市一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收到近千封表示想自杀的中小学生的来信,其中60%以上是因为有某些生理缺陷或外貌、能力不佳而产生这一种念头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那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发现他们具有不少共同的特征。其中一项重要特征就是:心理更健康的人会有更多"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欣赏或投身大自然时,感受到一种非常奇妙、着迷、忘记自我而与外部世界题为一体的体验,此时情绪饱满、高涨。这种高峰体验往住难名其状。马斯洛认为,心理更健康的人更有自主性,更有相对的独立性。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学校要:"通过多中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一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挑战,因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思想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影响因素也更为繁杂,教育如果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实现规定的教育的或培养目标。因此,教育应提倡民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顺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专门措施预防、克服学生的心理偏差,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后教育的归宿。"例如,对于德有工作,我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心态不健康的情况下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良行为本身就有心理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将会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而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1995年1月杭州大学教育系在采用我国较常用的《中小学生气质量表》、《SCL--自评量表》、《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等测试工具对浙江省武义导实验中学初中四个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学业成绩与智力有一定关系,与心理健康中人际敏感、焦虑程度相关显著。
  有些专家指出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预防。指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是心理咨询,侧重于出现问题后的咨询。是被咨询者的理问题的人的一种自我要求。
  三是心理治疗,侧重于出观问题后的治疗。通过咨询了解其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针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笔者认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优雅环境,采取科学有效除政育手段,这比出现问题再矫正好的多,而出现问题再矫正无疑是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未雨绸缎"式的教育。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从健康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如同是一个正常的人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当放这其中也包含了预防疾病。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一个优雅的环境。
  学校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氛围其中包括:
  1、静态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容、校貌、各种设施、设备等会对学生产生-定的影响。可以发展校园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等),建设"花园"式的校园,布置干净、整洁、阳光充足、空气畅通、赏心悦目的教室等,使学生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
  2、动态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校风、班风等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往教师的传统做法,如低估学生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理;凭个人意志制定班级措施、计划: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等都严重影响了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在无形中导致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教师应像对待自己孩子般照顾学生,做学生的"忘年交",真诚地与他们沟通、交流,以高尚的人格来感化学生。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利用晨会、班会、夕会、上课等时间引导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重在引导而非灌输,通过少先队活动、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等途径维护、促进舆论的健康发展: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春游、秋游、登山、野炊和假日活动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知识,又可以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这样动静结合,创造一种和谐、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氛围之中,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群、合作精神。要让学生在互敬互爱的班级气氛形成合群与合作的品格。
  (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所谓"渗透",并不是把心理健康的概念生硬地加进去,而是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但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而人的心理素质则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只有当人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和人的心理潜力得到开发时,人的个性才会丰富、才能够展现。而且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主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先导,马克思在论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时,明确提出人的心理素质在内?quot;精神"的发展。
  而且,作为课堂教学本身,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上,还表现在良好的心理品质(兴趣、爱好、性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的培养与熏陶上。因而它对学生的影响可分为潜在的和显在的,潜在的如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热情的高涨;显在的如学生人格的升华、为人处事能力的提高等。而前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课堂教学,把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生动、活泼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做易于让学生接受,但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了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有信心,更事想像力、创造力,更愿意和他人交往,更喜欢热爱自己的班级时,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学生也会更?quot;后劲儿"。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本身要做到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学时代,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有时随便的一句话,在成人看来是很普通的。就有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引导和疏通,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患。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而目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许多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不能自觉的运用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的学校拿校医来充当,有些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仍然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处,学生心理紧张,不敢与其交谈、接近,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广泛地展开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三)在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三要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常识,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另一部分可设为实际训练操作部分,这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让他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种课程化的倾向,有些学校认为开设了一门心理卫生课便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孰不知这只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途径而并非唯一途径: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大量的心理学的死知识,甚至让学生死记一些名词、条条以备考查,孰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是生活经验经验型的,而不是知识传授型的,更不是又仅通过记住一些死知识而解决问题的,对学生进行考查更是荒谬至极。这种倾向应该是学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避免的,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并辐之适当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关活动。
  (四)设置心理咨询服务处和心理咨询信箱。
  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虽然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重在预防,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实际中已存在了不少的学生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浙江的9岁男孩徐键,北京的13岁女孩袁鑫,都是连年以三好学生,都由于心理素质的脆弱,一个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自杀未成而将永远为躺在床上;而且当代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学生们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致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进行心理咨询。据上海青少年心理门诊部的反映:近年来高中生独自来过厅心理咨询的已经很常见,这类就诊者己达20%,这说明当代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强烈护心理需求。 
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对于一些不善于面对面交谈的学生很方便;或者有些学生有某些文题羞于表达,有些学生碍于颜面。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可以方便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得以发现,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
  (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其内容包括智商鉴定的分数、非智力因素的测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师生、朋友关系等)、气质类型的调查、人格障碍的调查等。这些情况都应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以备将来资料的查找,方案研究及对学生进行帮助教育之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在预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三者的努力方向应一致,这样才会对学生起较大的作用,如果三者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则会削减这冲作用。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三者的努力方向一致,使个体形成统一的人格;三者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分裂的人格。例如有一个学生捡到钱,还给失主,老师表扬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而家长却骂他是个笨蛋,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造成人格分裂。 
因此,在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