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轩辕氏,炎帝是神农氏?

2024-05-13

1. 黄帝是轩辕氏,炎帝是神农氏?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炎黄二帝是公认的华夏两大人文始祖。
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也被人们称呼赤帝、烈山氏,传说他发明了农耕,教会了人们种植五谷、用棉麻纺布、还会制造五弦琴、发明弓箭,烧制陶器等。,所以被尊称为“神农氏”。
黄帝姓公孙(一说为姬姓),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他曾筑城立邦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

黄帝是轩辕氏,炎帝是神农氏?

2.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

炎帝与神农氏绝非一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但相差数十代。在古帝王体系中,仍有三代之差。神农氏为华夏民族农业发明的始主,而炎帝则是神农氏之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和政治领袖。
一、异说纷争,各执有据。
让我们先看下最早最原始的春秋时期记载,或许能明白一些理辞。《管子·封禅第五十》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史记》也有相同记载。在汉唐之前,对泰山封禅,不是功德卓著的帝王,一般不般贸然封禅。在春秋之前有古帝王封禅72家,管子曰:“无怀氏、虙羲氏、神农氏、炎帝”。从管子之言中可以得知,在神农氏之前只有部落首领,没有“帝王”。炎帝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在神农氏之后才有了帝王之说。另据《管子·侈靡第三十五》记载:“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说明神农氏不是帝王,不在“八帝”之列,以后将神农与炎帝混淆的说法必定有误。
“八帝”究竟是谁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八代炎帝”。《御览·卷七十八》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休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封之数(笔者认为,应为八卦),究八八之礼,为六十四卦。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二、炎帝神农,一家之说。
炎帝神农氏一家之说,不是今天的学者故意渲染,无理争端,而是古史志记载十分模糊,导致百家争鸣,意见纷呈。《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类聚·卷十一》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春秋时期管子对此事记述的十分清楚,“炎帝”与“神农氏”有所区别。《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尸子》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作者认为,炎帝是神农氏的后代,或者说是神农氏的孙子辈,在无怀氏之后,统一了各氏族部落,走向帝王统治地位称之“炎帝”。说明神农氏与炎帝的发展应当是有一个漫长的岁月和过渡时期。
为什么叫“炎帝”呢?
《御览·卷七十八》为我们记载历史的真谛:“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看来是因主南方,以火师而名。黄帝的来历与之基本相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笔者认为,在炎帝执政时期,大面积的火烧原野而耕的场面,对开发土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易系辞·下》记载:“大皞帝包(苞)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遂)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包牺。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取牺牲以充包厨,故号曰包牺氏。后世音谬,故或谓之伏牺,或谓之虙牺。一号皇雄(熊)氏,在位一百一十年。我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騼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习包牺氏之号也。”无怀氏,为神农氏与炎帝的中间的一个重要交替期,在此交替期,先由神农氏代替了无怀氏,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称帝的始祖。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说,他对神农之前事不知到,故在《史记·食殖列传》中记载:“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三、早期神农,始于行山。
最无争议,最早的史书是春秋管子之言。《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从“淇山”之阳的地名考证,《淇州志》记载,淇山,在邑之西,因淇水故名。“淇山”即今天的陵川大片的山林。《说文》记载:“水名。又名“淇河”,淇水出河内共北山,东入河。或曰出隆虑西山。”古为黄河支流,自河南省林县东南曲折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黄河。准确的地名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神农氏最早生活繁衍在太行山巅。《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战国策·鲁语上·展禽论祀爰居》记载:“昔烈山氏(神农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柱”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名字,他就是神农氏的儿子,叫柱,真正为农业之神的就此人也。柱,在历史上没有被列入帝王之位,只是神农氏的代表人物。《管子·侈靡第三十五》记载:“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说明“神农”不再“八帝”之列。故然“为其无位,不能相用”。真正列入史册的是神农的孙子辈,从临魁开始称帝。在高平地区一直沿袭着一种古老的习俗,在新婚燕尔举行婚典仪式时,必须要用“火柱沾醋”的方式才能完成婚礼大典,向来贺者表明新人是神农氏的后代。我们可以从唐代,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牛元敬《重修清化寺碑记》中找到答案,“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全而称之,又号伊耆氏。”伊耆国又在那里呢?《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明年败耆国。”《尚书》曰:“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郑玄注释:“耆者,又作黎。”《经义述闻》云:“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伊耆国,就在长治县与高平交界处的古黎都。
《御览·卷七十八》记载:“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休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封之数,究八八之礼,为六十四卦。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路史》记载的更为准确:“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曰任已,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继无怀之后。本起烈山氏,或称烈山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沃,生帝临魁。”在此有差错的地方是“帝氂(牦)也用厘(厘)”与“帝来”,在名字上出现问题。有称“氂”、“厘”、“来”三个字的,同为一人,但不知那个准确。笔者倾向前者,重要的史书多称“氂”。笔者认为,八世炎帝,特别是炎帝之祖父辈,有可能是从陕西姜水发展,在儿子“柱”时,迁居在太行山上党生活。第一代炎帝魁,其祖父辈为神农氏,很可当时还没有掌控政权。仍然“以耕施教,以教掌政”,逐步成为统领农业生命的大族,被尊荣为帝王。神农氏部落的最后衰落是在末代炎帝榆罔之手。黄帝三战得志,而榆罔炎帝率部流亡湖北随州、湖南长沙,死在长沙。榆罔执政和生活同样在上党地区,长治市榆社县城,即榆罔的治政中心。榆次市的地名来历与其有直接的联系,故名棆次。晋东南地区的地名,非同寻常,一些古老的地名背后隐藏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一个地名就是一部史实。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这可能是炎帝之妻另一支嫡亲之族。《路史》记载“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为妃,生帝魁。”《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曰任已,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继无怀之后。”在此“赤水”、“奔水”、“姜水”三者必有误差。笔者认为“姜水”准确性大于其他。《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颛顼。”“头触不周山”故事,再次说明炎帝、黄帝之后的第二次争夺帝位。共工系炎帝的之曾孙,颛顼系黄帝之曾孙。虽然共工再次败阵没有当上帝王,古人却为后人记载了第二次争峰的地点在“不周山”,“不周山”也在羊头山之周邻。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记载:“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有禹攻共工国山。”《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按《山海经》大荒之隔,南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盖因山之不合,遂生共工触山之神话。”笔者对此认为,“共工头融不周山”和“禹攻共工”的故事,就发生在羊头山周边山区。“不周山”在长治市屯留县西。“岳崇”即指太岳山,“浑浑泡泡”即指黎城县浊漳河。大明《潞州志》记载:“按《书·禹贡》漳水二。一出长子县鹿谷山,即发鸠山,名为浊漳。郦道元谓之衡水,又谓横水,东至邺合清漳。”炎帝之伯陵之封地在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伯方”来历因“伯陵方国”故名。
四、榆罔南迁,守茔神农。
为什么称之为神农氏?《神农本草》记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故人号曰神农。”《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注正义田,“大庭氏,古天子之国名也,先儒归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路史·后记》记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魏晋《风土记》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羊头山有可能是石年神农时代,为炎帝早期之父。
《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宋代《路史》记载为“七十世”。说明“十七世”与“七十世”可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认当《吕氏春秋》当实、可信。《路史》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无纲纪祀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尚赤,古谓之赤狄。潞氏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帅师灭潞,事载《左传》。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冢一百六十里。”这段文字记载,十分清晰的告知后人,黄帝战败炎帝后,又封祀其后参卢留在羊头山守茔,祀奉先祖。早期的神农氏以及榆罔之前的七代炎帝,都可能葬于上党不同地方,如黎城、潞城、黎都、榆社等地。神农先茔,毫无疑问的讲葬在长子、长治、高平三县交汇地段的羊头山。《潞州志·陵墓志》记载:“潞子婴儿墓,在县东北五十里续村。”也葬在太行山上。北魏《风土记》记载:“羊头山,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隋开皇五年(585)《宝泰寺碑记》曰:“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设庙,仲春上甲日致祭。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古载文字内容又为我们记载了历史的真谛,羊头山所葬之主应当为早期神农。神农在位期间,已经开辟了硕大的疆土面积。《玉海·卷十七》记载了这一历史贡献:“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

3. 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是不是兄弟

作者:白大褂小先生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他与黄帝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与黄帝共同被尊为人文初祖。

炎帝跟黄帝处于同一个时代,且均带有传说色彩。炎帝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他与黄帝齐名,被共同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我们常说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当中的神农指的就是炎帝。
炎帝神农氏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的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为部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人称炎族,神农氏又是部落里最懂得用火的,所以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心头不忍,便发誓尝遍百草解救人民的病痛。神农于是走遍了很多地方,不断的尝试百草的功效。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神农因尝到了断肠草无药可救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中国的川、鄂、陕三省交界处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所以被称为神农架山区。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蚩尤族的野心很大,想要征服天下,号令各族,于是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大苗族,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一族居住的地方。炎帝一族为了维持生存,于是向强大的的轩辕一族求援,与轩辕族的首领黄帝联合起来,最终打败了蚩尤,共同统一了中原。
传说炎帝生有一女,名叫精卫,最终化为精卫鸟,这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所以他也号轩辕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在远古时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轩辕氏便乘势而起,挑战各部落,不断打败很多部族,于是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最后形成了炎帝、黄帝、蚩尤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轩辕氏求救。黄帝于是和炎帝联手,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即九战九败(九指虚数,形容次数之多)。最后黄帝与炎帝集结所有的兵力在涿鹿这个地方与蚩尤决战,双方都动用上了所有的杀手锏,请出了各路天神,比如风伯,雨师,应龙,魁拔。双方都是各显神通,整个战场都被打的天昏地暗、
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但是黄帝轩辕氏有天神相助,制成了一把无坚不摧的轩辕剑,并在众将领的辅佐下,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砍下了蚩尤的首级,擒杀了蚩尤的余党,获得最终的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这就是传说中的逐鹿之战。
大战过后,黄帝轩辕氏将都城建立在逐鹿,然后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各个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所以今后的历代君王都继承了这个古老习俗。在封禅仪式中,天上突然显现大蚓大蝼,颜色为黄色的,于是轩辕氏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这就是黄帝之名的由来。
黄帝统一了华夏部落后,也为华夏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相传他发明创造了房屋,衣裳,车船,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等,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所以他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是不是兄弟

4. 炎帝神农氏是“炎黄”的炎帝吗?

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中华民族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关于炎黄子孙的民间传说
【成语条目】炎黄子孙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解释】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炎黄子孙”。
【典故】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华儿女

5. 神农氏是炎帝吗,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

要将炎帝、神农氏和炎帝神农氏三者之间的关系辨析结论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的话,应该分三层意思:一是炎帝是“人物、氏族(部落)、时代”三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二是神农氏的涵义,是时代的称号,即“对社会形态的一个阶段”的称号。从历史次序论,神农氏是代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人类进入原始农耕的历史时期;从部落说,则表示率先进入农耕的氏族部落;到了后世这种说法便演变成朝代称谓和历史人物。三是炎帝神农氏的涵义是“炎帝是身号,神农氏是代号也”(战国《世本·帝系篇》),后人为简化称呼炎帝和神农氏,便将人物和时代的称谓合而为一,尊称第一代神农氏部落首领炎帝为“炎帝神农氏”,久而久之,习惯就成了自然之说。

神农氏是炎帝吗,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

6. 神农氏到底是谁,是炎帝么

神农:一说即炎帝,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历山(今湖北随州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又称神农氏,中国上古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一说地皇氏即神农氏

7. 神农是不是炎帝呢。还有黄帝姓姬,还是轩辕

据《史记三家注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
炎帝“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又“神农本起烈山”故号“烈山氏”,《礼记》也称“厉山氏”。上古姓氏有别,炎帝氏名虽繁,姓“姜”无疑。因此后世姜姓与炎帝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姓氏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后世多以国为氏,再后姓氏合一,所以炎帝后裔不唯姜姓而已。
黄帝, 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黄帝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嫘祖。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日陕西省黄陵县)。 

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上古时期约在姬水一带(即东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间今陕甘青地境的古齐家文化区域)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黄帝族,即由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再传就是也生息在陕西境内的姬姓的周族。周族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为了追念远祖黄帝族,就用自己的姓来追呼它。 

  《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称;“轩辕”是指黄帝居轩辕之丘,依所居以为号,非黄帝名;“有熊”不见于传、记,不合《帝系》原意。崔述的批评是对的,但既是神话,亦不需深究其是非。值得注意的是,《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扉履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 

  文献中记载的有关黄帝的主要故事,有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及对北方荤粥族的斗争,还讹传过一个与赤帝的阪泉之战。《战国策·秦策》记苏秦把“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与尧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武王伐纣并称,表明这是黄帝一生中主要的战绩。据《山海经》记载,黄帝与蚩尤曾战于冀州之野,以应龙、女魃杀蚩尤。而《逸周书·尝麦篇》则载杀蚩尤于中冀。此所谓中冀、冀州,当均指涿鹿所在。夏族与蚩尤之争还反映在《尚书·吕刑》中,这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说,当有史实为背景。《五帝本纪》说黄帝“北逐荤粥”,这是他在进入冀州后,为保居住领域的安宁所采取的必要行动。 

  黄帝与赤帝阪泉之战,可能是涿鹿之战在传说中的分化。梁玉绳《史记质疑》指出:“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按《水经·□水注》云:“涿水出涿鹿山……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是阪泉与涿鹿实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称,可证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 
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世本》及《大戴礼记》的《帝系》将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编排成黄帝一系的分支,构成了完整的血缘世系。从此人们总把黄帝与炎帝并举,来表示华夏族从炎、黄开始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神农是不是炎帝呢。还有黄帝姓姬,还是轩辕

8.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呢?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这一派的观点现在占上风,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偿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一下炎帝和神农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呢。
古代史书关于神农氏的世代记载是这样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前面忘了说明的需要说明一下,即神农氏以前包括神农氏的时代,像伏曦,女娲,神农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而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但是后世的学者们往往产生歧见,比如关于古蜀国的历史记载中,很多人都认为蚕从和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代君王,但是实际上蚕从和鱼凫乃是两个分别长大数百年的古蜀国王朝,每个王朝都有十几个世代。(《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请注意这个“世”字。)这就是为什么伏曦,女娲,神农的统治往往高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两千年(如果是十七个世代则大约是五百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两千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七千年以前。
但是,关于炎帝的记载则明显和神农氏对不上号。和神农不同,关于炎帝的称号是对某一个人还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这一点是存在争论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经历了八个世代。第一世炎帝叫神农,他的时代比黄帝的时代大约早几百年。而和黄帝同一个时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他叫榆罔。这种说法,就把炎帝和神农串到了一起,即无论炎帝还是神农都是同一部落首领的称呼。同一部落首领有不同的称呼倒不奇怪,但是无论神农氏是七十个世代还是十七个世代,显然都和炎帝的八个世代对不上号。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炎帝和神农为同一人的说法值得怀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