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两次股灾

2024-05-13

1. 中国的两次股灾

1.股灾概述 

股灾(The Stock Market Disaster)是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的简称。它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经济现象。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一般来说,股灾具有以下特点: 
①突发性。每次股灾,几乎都有一个突发性暴跌阶段。 
②破坏性。股灾毁灭的不是一个百万富翁、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银行,而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使股市丧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过火灾、洪灾或强烈地震的经济损失,甚至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 
③联动性。一是经济链条上的联动性,股灾会加剧金融、经济危机。二是区域上的联动性,一些主要股市发性股灾,将会导致区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④不确定性。股灾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化为乌有;股灾会加重经济衰退,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使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在股市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会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也冲击着金融市场。 
从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几乎每一个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生过股灾。1720 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世界上发生最早的股灾;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于美国的股灾,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世界性股灾;日本、台湾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最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之一;包含股灾在内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表现出汇市与股市轮番暴跌的特点。 
总之,股灾会从多个方面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例如,1929年美国股灾,首先受冲击的就是金融市场。美国倒闭破产的银行,从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混乱状态。股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巨大。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灾的发生往往是经济衰退的开始。股灾引起人们对经济前景极度悲观,导致投资锐减,社会总需求下降,生产停滞,国民收入减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1929年股灾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私人投资由1929年的160亿美元减至1933年的3.4亿美元,工业生产1933年比1929年下降了50%,国民收入由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402亿美元,下降54.22%。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又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下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 

2.引发股灾的原因 

2.1直接原因 
股灾后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论,主要认为股灾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价过高、市场上流动资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认同的理论是股灾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电脑程式实时计算股价变动和买卖策略, 在1970年代末渐在华尔街盛行, 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时买和卖。股灾后很多人说电脑程式看到股价下挫, 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设定的机制加入抛售股票, 形成恶性循环, 令股价加速下挫, 而下挫的股价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抛售股票。 
(2)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谓投资组合保险,就是当市场下滑时,为止住损失,就卖掉股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得有潜在的接盘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盘者都消失了,投资组合保险的操作方式将股价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资组合保险依靠的是几乎没有限制的资金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总是存在的,资金的流动性有时会干涸。在每个人都想卖出时,这样的投资策略是不可行的。 
(3)经济学家 Richard Roll 认为市场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国盛行, 但没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却在10月19日当天带头下挫, 因此是因为市场全球化令在一个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动在一天内漫延全球股市。 
2.2引发条件 
引发股市股灾的原因很多,但起码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严重的恶化状况,上市公司经营发生困难; 
(2)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重高估。 
(3)股票市场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丧失投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能。 
(4)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危机使证券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证券市场出现心理恐慌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转。 

3.股灾处理措施 

几乎每一个发生股灾的国家或地区都采取了善后处理措施。应急措施主要有:启用“断路器”暂停股市交易,动用股市平准基金入市,回购本公司股票,消除市场恐慌心理等。为了避免股灾再次发生,则加快了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与完善,强化了市场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以重塑投资者信心。 

4.最惨烈的几次股灾 


4.1美国股灾 
4.1.1 1929年大股灾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灾难的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狂跌不止。自杀风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当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 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 
大股灾之后,随即发生了的大萧条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 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4.1.2 1987年股灾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股灾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4.2日本股灾 
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连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4.3 1973年香港股灾 
1969年由李福兆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1973年发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 
4.4 1990年台湾股灾 
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从12000点的下跌过程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 

5.中国式股灾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中国的两次股灾

2. 1910年当时中国的地位是怎样的?

大清王朝的末日,新军攻打北京城,中国基本上没有地位,帝国主义势力在华膨胀

3. 中国1910年有哪些事件发生

1910年是清王朝.事件也非常多.
1910年综合大事记
1月5日 里昂?瓦尔拉斯,法国经济学家逝世(1834年出生)。
6日 位于黄浦滩3号的上海总会大楼落成。上海总会又称上海俱乐部。
30日 16省代表赴京请愿遭拒。
2月 2日 川南嘉定起义失败。
12日 倪映典领导的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20日 立宪派喉舌《国风报》在上海创刊。主持人梁启超。
27日 熊成基谋刺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镇冰,未成被杀。
3月 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姚蟾伯、王维藩等在精武体操学校的基础上组成精武体育会。
4月13日 长沙市民因米价上涨,四处发生抢米事件。
15日 中日订立鸭绿江架设铁桥协定。
15日 浙江嘉兴王店肉商抗捐罢市,豆腐业罢工,捣毁警局
。
本月 汪精卫等人剌杀载沣未遂被捕,此事轰动全国。
5月 2日 湖北武穴饥民连日抢劫米店。
8日 延吉六道沟日宪兵伤毙中国救火警察数人。
15日 清廷公布《大清现行刑律》。
19日 清廷命两江总督张人骏密检巡弹压南洋劝业会场。
19日 安徽南陵人民殴伤户口调查员。
24日 清廷统一币制。
6月 1日 霍元甲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
5日 官商合办的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展出陈列品24部,420类。这是官商合办的大型博览会。
本月 孙洪伊发起第二次国会请愿高潮。
7月 4日 曲诗文杀妻女对众盟誓,带领数万农民暴动。
4日 日、俄两国签订了第二次《日俄协定》,联手侵夺“满洲”利益。
本月 清政府公布人口调查数字,全国人口为4.2亿。
8月 2日 福州人民开拒土大会,禁邻境鸦片入省。
4日 江浙安徽大雨成灾。
24日 清廷以日本水灾,命出使大臣汪大燮亲往慰问,并发币10万元助赈。
本月 《小说月刊》创刊于上海。
9月 5日 安徽北数府,连年灾馑,民情困苦。故饥民领袖李大志聚众起事。
14日 中国武术家霍元甲逝世。
本年 夏秋之际,东三省水灾遍地,仅黑龙江省淹地达2万余亩,难民达15万人。
本月 苏北各州饥民抢粮。
10月 1日 广九铁路通车。
3日 中央资政院正式成立。
7日 借资政院开院之机,请愿代表发动第三次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领衔上奏的是东三省总督锡良。
11日 于右任继《民呼日报》后在上海公共租界又创办一份大型报纸《民立报》。
18-22日 中国第1届全运会在南京南洋劝业会会场举行。
11月 4日 清廷决定原订于宣统八年立宪期限,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本月 孙中山在槟榔屿密议大计。
本月 华侨邝佐治暗杀海军大臣载洵未成被捕。
本月 美、英、德、法组成银行团,两次向清廷贷款1600万英镑。
12月 请愿运动继续不息,群情激烈。
本年 官商合办的京师自来水公司成立。
本年 清廷首次试办国家预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编制国家预算。
本年 东北发生鼠疫,死亡6万多人。。

中国1910年有哪些事件发生

4. 191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战争?

没有战争。
1910年大事:
一月
1月5日里昂·瓦尔拉斯,法国经济学家逝世(1834年出生)。
1月6日位于黄浦滩3号的上海总会大楼落成。上海总会又称上海俱乐部。
二月
2月12日 倪映典领导的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2月20日 立宪派喉舌《国风报》在上海创刊。主持人梁启超。
2月27日 熊成基谋刺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镇冰,未成被杀。
三月
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姚蟾伯、王维藩等在精武体操学校的基础上组成精武体育会。

四月
13日 长沙市民因米价上涨,四处发生抢米事件。
15日 浙江嘉兴王店肉商抗捐罢市,豆腐业罢工,捣毁警局。
21日 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马克·吐温逝世。
23日汪精卫等人刺杀载沣未遂被捕,此事轰动全国。

五月
2日 湖北武穴饥民连日抢劫米店。
6日 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去世。
8日 延吉六道沟日宪兵伤毙中国救火警察数人。
15日 清廷公布《大清现行刑律》。
18日 哈雷彗星靠近地球。
19日 清廷命两江总督张人骏密检巡弹压南洋劝业会场。
19日 安徽南陵人民殴伤户口调查员。
24日 清廷统一币制。

扩展资料:
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0年是”末代皇帝“溥仪继位第二年,宣统2年。
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末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5. 请问1910年是属于哪个朝代的,是清朝吗,前清还是清末

1910年是属于清末。
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0年是”末代皇帝“溥仪继位第二年,宣统2年。
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末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扩展资料: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会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2月,下诏让新噶勒丹池巴罗布藏丹巴代理前藏的事务。 葛宝华死后,调荣庆为礼部尚书,以唐景崇为学部尚书。3月,王士珍因病被罢免,命雷震春署江北提督。 革命党人汪兆铭(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密谋以炸药刺杀摄政王,被发觉后逮捕下狱。
7月,贝勒载涛上奏考察各国军政的结果。以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9月,资政院举行开院典礼,监国摄政王载沣亲自前去并且颁布训词。10月,下诏改于宣统五年开国会,并且命溥伦、载泽充纂拟宪法大臣。 11月,庆亲王奕劻上奏请求免去军机大臣及总理外务部的职务,皇帝下诏挽留。资政院请求下达剪发易服的上谕。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下《罪己诏》。派陆军大臣廕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同时命海军驶入武汉江面配合陆军作战。
但廕昌指挥不动北洋陆军。在“养病”的袁世凯,一直密切注视局势的变化,同在北京官场和北洋陆军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着联系,对政局了如指掌。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帝国主义的仇视,各国公使一致促请清廷起用袁世凯。清廷不得已任命袁为湖广总督,令其督师南下。袁以脚病未好为借口,不肯应命,暗中却操纵北洋军怠战,并提出组织责任内阁,给他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等条件,要挟清廷。清廷被迫召廕昌回京,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和节制水陆各军。
袁在彰德“遥领圣旨",下令北洋军向革命军进攻。11月2日攻下汉口后,即按兵不动,而后带卫队抵京。16日组成责任内阁,迫使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袁世凯总揽政府大权,接着便下令北洋军猛攻汉阳,炮击武昌。 
南北内战爆发后,华南地区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数个北方省份。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密约,若袁能使溥仪退位,就让他担任大总统。袁世凯便一面胁迫,一面劝说好让溥仪退位。袁世凯一面施加压力,一面提出优待条件作为诱饵。
南北和议代表先后举行了5次会议。除讨论军队停战和政权体制问题,还议定了溥仪退位的优待条件。经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优待清室条件八条:清室退位后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中国历史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10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

请问1910年是属于哪个朝代的,是清朝吗,前清还是清末

6. 中国1898年到1910年间的社会背景?快快快急用

中国1898年到1910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空前的发展,来自当时中国市场的利益已不足以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同时大量商品的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原料与劳动力来维持。这样一来占有拥有丰富原料、广阔市场与廉价劳动力的封建国家成为资产阶级的首要目标。


扩展资料: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2、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斗争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亦忱 大清王朝为什么只能搞出坏资本主义

公权力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玩具

    自戊戌变法开始,清政府十分重视民营资本。但直到1904~1905年“利权回收”运动后,本土的民营资本才开始大规模接收支柱产业——原先由外资兴办的铁路。问题在于,激情不能替代实力,民营资本依然还不足以支撑铁路建设的投资,最后,大多数民营铁路公司都只能靠特殊政策生存:向老百姓收取“租股”,这等于是强行集资摊派。

    所谓的“民营”公司,蜕变为了利用公权力牟利的“赢利型”经纪人,在政府那里,他们是商人,是民营企业,在那些“被”股东的百姓眼中,他们却又是有着公权力的“二政府”。这是一种大清特色的畸形的民营企业。

    这种畸形的民营企业,成为社会财富和公共权力的实际掠夺者,政权和民众都深受其害。史学界的主流总是将保路运动归结到清政府的“国进民退”,这是极不客观的。铁路国有绝非“国进民退”,而是对投资主体的正本清源,包括后来策动保路运动的那群人,当时也积极拥护,希望政府来帮他们解套。至于这些既得利益者的翻云覆雨,我在《中国经营报》的专栏“出轨1911”及《辛亥计划外革命》的书中描述得相当详尽。

    1910年上海股灾,对清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击:(1)直接的经济损失;(2)暴露了大量的监管问题,令政府权威严重受损;(3)不得不救市,却又没有能力真救市,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和权威受损;(4)投机者一地鸡毛,最后政府被迫打扫战场,清理垃圾。

    而川汉铁路公司的300万两巨额亏损,就是给政府留下的一道难题。违规炒作的川汉铁路公司,非要政府为这些损失埋单,如果接受,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也会导致各地攀比,成为鼓励“劣币”。所以,中央选择的是严拒,绝不妥协,川路公司就用裹挟民意用“保路运动”来胁迫,最后彻底失控。从“经济掀翻政治”的角度,辛亥年巨变或许是如下的路线:

    监管缺位——违规炒股——股灾巨亏——赖给政府——政府拒绝——发动民意对抗——失控蔓延。

    当然,这是表面的线索,而深层的则是公权力的异化。既得利益集团同时控制了商与政、国与民、公与私。至于革命、改良或者保皇之类,无非都是口号,随时可以替换。

   善政成苛政失去民意

    清末已经无人公开反对改革,大家都想着如何利用改革,这反而令改革比之前更为艰难,成本和风险增大。

    以改革所需的金融基础为例。在财力困难而改革又需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政府开始大规模铸造铜元,且没有足够的储备金,直接开动铸币机,成为公权力对民间财富的直接掠夺。铸造铜元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利润”,根据记载,少的有25%左右,高的达66.67%,这在拉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涉及民生的几乎所有改革,到清末几乎无不失败。一切善政,经过官僚机器运作后,几乎无不变质成为苛政。如推行宪政选举所必须的户口调查,成为地方政府搭车收费的机会,引发不少暴动,而那些鼓吹立宪的理想主义者却并不在乎“行宪”的这类技术细节。再如引爆保路运动的铁路国有,中央的一大配套措施就是取消“租股”,这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仁政,但既得利益集团干脆隐匿中央文件,民众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被剥夺。

    善政被异化为苛政、甚至暴政,导致政权日渐丧失民意基础;同时,科举制度的废除,又令政权失去了精英阶层的效忠;而超速失控的政改,再令中央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些综合在一起,导致了政权的崩溃——确切地说,我认为辛亥年所发生的其实是“崩溃”,清政府自己推翻了自己,所谓“亡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并非什么“革命”。

    推倒重来不可取

    我们传统上并不重视对官僚集团的独立研究,而多将它看做是政权的一部分。但是,尽管经常发生城头变换大王旗,抽象意义上的官僚集团却总是不变的,任何一个政权都离不开他们。

    毛泽东与黄炎培所谈的“王朝周期律”,其核心与政权的意识形态无关,而与官僚集团有关。“千古犹行秦王政”,这种官僚集团,不论它打着什么颜色的旗号,其本质和问题都是一致的。中国历史上的传统革命(改朝换代)也好,现代革命也好,很少将注意力放到这个问题上,只忙着解决政权的“股东权属”,根本就不考虑日常的经营管理,等到开始有暇关注“公司治理”,“公司”却往往又到了需要“破产重组”的地步。

    我一直坚信,国家的治理,更多地是“问题”,而不是“主义”,是“技术”,而不是“意识形态”。如果全民谈“主义”,不解决“问题”,无论什么“主义”当道,最后还是会出现严重的“问题”。“问题”有其客观规律,不是靠“主义”能解决的。我们这个民族必须摒弃推倒重来的传统的革命思维,将精力从砸烂一个旧世界(却往往建立一个整新如旧、甚至还不如旧的社会)转向改造一个旧世界上,不要轻易打断变革进步的进程(打断后往往不是加速,而是归零重来)。

    新旧既得利益集团

    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到晚清新政时,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其实有新老两类。

    老的既得利益集团,以满清贵族为主。他们是这个政权的领导力量。在改革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直接得到“效用”的增量部分,却被稀释了曾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因此,他们往往成为改革、尤其政改的阻力。这种反对,尽管会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帜(祖宗家法、中体西用之类),但其实只是出于利益担忧及心态失落。总的来说,这个集团希望的是经济改革大跃进、政治改革慢慢行。

    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以在洋务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官僚及掌握新型企业的地方士绅们为主,这些人是晚清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他们希望获得政治上更大的发言权,因此成为宪政大跃进的主力。同样,这种热情,与其说是基于政治理念,不如说是基于利益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与老的既得利益集团相比,新的既得利益集团没有执政者的当家包袱和维稳顾虑,更希望的是变动,甚至不惜政局波动,经常以民意为凭借与老集团及政府相抗衡。他们正是户部奏折中所说的:“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

    这两股势力的缠斗,导致清政府的控制力日益衰弱,最后瓦解。

    而普通民众远离政治,“莫谈国事”,一直是中国的主流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一般指精英阶层。政治一向是精英的专用游戏,孔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的定位只有一种,那就是成为“劳心者”们的道具和工具。因此,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就是人民总能被人轻易地“代表”了,他们的力量展示和释放,往往容易被扭曲。

    我对晚清改革史的总结,就是简单的两句话:“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我知道与传统的史学认识相比,这实在非常另类,但却是残酷的事实。这两句话,对应着晚清改革的两个阶段:基于对“不改革等死”的恐惧,才有了第一阶段的洋务运功,并取得了“同光中兴”的阶段性成果;而第二阶段的新政变革,却在大跃进心态的驱使下,走上了“乱改革找死”的不归路。其实,“改革”如同“革命”一样,也有个度的问题,并非越激进越好。而我们这个民族,再也经不起更多的折腾了。

亦忱 大清王朝为什么只能搞出坏资本主义

8. 1910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1月
正在加载1910年
1月6日,位于黄浦滩3号的上海总会大楼落成。上海总会又称上海俱乐部。
1月30日,16省代表赴京请愿遭拒。
2月
2月2日,川南嘉定起义失败。
2月9日 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两国邮政关系协议。清政府承认日本政府在中国设邮局的合法性。
2月12日,倪映典领导的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2月20日,立宪派喉舌《国风报》在上海创刊。主持人梁启超。
2月27日,熊成基谋刺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镇冰,未成被杀。
3月
3月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姚蟾伯、王维藩等在精武体操学校的基础上组成精武体育会。
3月24日,杭州发生与日本商人冲突事件,有7家日本商店被毁。6月8日,清朝政府赔款白银1万两。
4月
正在加载1910年
4月4日 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有关架设鸭绿江铁桥协议。
4月13日,长沙市民因米价上涨,四处发生抢米事件。
4月15日,中日订立鸭绿江架设铁桥协定。
4月15日,浙江嘉兴王店肉商抗捐罢市,豆腐业罢工,捣毁警。
4月,汪精卫等人剌杀载沣未遂被捕,此事轰动全国。
5月
5月2日,湖北武穴饥民连日抢劫米店。
5月8日,延吉六道沟日宪兵伤毙中国救火警察数人。
5月15日,清廷公布《大清现行刑律》。
5月19日,清廷命两江总督张人骏密检巡弹压南洋劝业会场。
5月19日,安徽南陵人民殴伤户口调查员。
5月24日,清廷统一币制。
6月
6月5日,官商合办的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展出陈列品24部,420类。这是官商合办的大型博览会。
6月,孙洪伊发起第二次国会请愿高潮。
7月
7月4日,曲诗文杀妻女对众盟誓,带领数万农民暴动。
7月4日,日、俄两国签订了第二次《日俄协定》,联手侵夺“满洲”利益。
7月,清政府公布人口调查数字,全国人口为4.2亿。
8月
正在加载1910年
8月2日,福州人民开拒土大会,禁邻境鸦片入省。
8月4日,江浙安徽大雨成灾。
8月24日,清廷以日本水灾,命出使大臣汪大燮亲往慰问,并发币10万元助赈。
8月,《小说月刊》创刊于上海。
9月
9月5日,安徽北数府,连年灾馑,民情困苦。故饥民领袖李大志聚众起事。
9月,苏北各州饥民抢粮。
10月
10月1日,广九铁路通车。
10月3日,中央资政院正式成立。
10月5日,墨西哥革。命爆发
10月7日,借资政院开院之机,请愿代表发动第三次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领衔上奏的是东三省总督锡良。
10月11日,于右任继《民呼日报》后在上海公共租界又创办一份大型报纸《民立报》。
10月18-22日,中国第1届全运会在南京南洋劝业会会场举行。
11月
11月4日,清廷决定原订于宣统八年立宪期限,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密议大计。
11月,华侨邝佐治暗杀海军大臣载洵未成被捕。
11月,美、英、德、法组成银行团,两次向清廷贷款1600万英镑。
12月
12月请愿运动继续不息,群情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