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金刚经》的【善护念】误解成“护善念”的区别是什么?

2024-05-15

1. 把《金刚经》的【善护念】误解成“护善念”的区别是什么?

把《金刚经》的【善护念】误解成“护善念”的区别是什么?
  
 护善念是护着有善无恶
  
 二元对立的念
  
 是执着于善
  
 与恶对抗的念
  
 是一种执念
  
 这个护
  
 是保护的护
  
 带有自我保护
  
 带有恐惧的护
  
 带有不自信的护
  
 也是缺乏力量的护
  
 不稳定的护
  
 
  
  
 最终的实际结果是
  
 既护不住善
  
 也无力对抗恶
  
 这个护在遇到事情时
  
 一个回合就定不住了
  
 说到底       护善念     是假护    是假善
  
  
 
  
  
 善护念是善于护着念头
  
 护着无善无恶
  
 没有二元对立的念头
  
 即不执着于善
  
 也不对抗恶
  
 
  
  
 是中性    是平衡     是无执
  
 
  
  
 这个善
  
 是善巧的善
  
 带着智慧的善
  
 带着能力的善
  
 带着自信的善
  
 也是有足够力量的善
  
 稳定的善
  
 
  
  
 这样的善
  
 在遇到事情时
  
 如庖丁解牛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不费吹灰之力
  
 
  
  
 这个护
  
 是呵护的护
  
 是勿忘勿助的护
  
 是若有若无的护
  
 是润物细无声的护
  
 是道法自然的护
  
 是放松的护
  
 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护
  
 
  
  
 一句话
  
 善护念      是真善         是真护
  
 
  
  
 同样三个字
  
 多少人自以为是
  
 
  
  
 同样学佛法
  
 多少人雾里看花

把《金刚经》的【善护念】误解成“护善念”的区别是什么?

2. 《金刚经》核心思想

《金刚经》的要领是对外扫相,对内破执。对外扫相有两条核心语句:其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内破执有一条核心语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白话文翻译就是,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为什么说是虚妄的?因为所有的现象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在某种条件下形成的,又在某种条件下灭亡的,所有的现象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都是有生有灭的,这种不是永恒的,在佛语中都称之为虚妄。那什么又是永恒不变的呢?佛教中认为自性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至于什么是自性,为什么会是永恒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证悟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白话文翻译就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跟梦境、幻术、泡沫、影子一样,变幻无常,而且还像露水、闪电一样快速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依据这个规则,无时无刻都要以这个原则看世间的一切。这句也是《金刚经》中最经典的一句,什么是法?佛教中一切活的,死的,听见的,看见的,感受的,思考的,以及任何现象等等都称之为法,那么有为法是指,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都称之为有为法,这一切的有为法都不是永恒的,都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生有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对内破除执着的,白话文翻译就是,内心无所挂碍,生出智慧自性本心。《坛经》中说,慧能就是听了这一句后开悟了,然后五祖弘忍法师就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就成为了禅宗六祖。而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呢?生的是智慧之心,这就是我们的自性,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佛学中认为,我们自性有无量的智慧,但是,因为妄想执着,这个自性本心被妄想执着障碍着就无法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就要想法把它开发出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心无挂碍,不要患得患失,不要焦虑,心,如同一扇门,敞开着,让所有的事情畅通无阻的通过,不要停留,如果我们让很多事情停留在心里,那就真的就是堵心了。
                                          
 《金刚经》的这三句非常经典,也是这部经书中最核心的思想,本人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一点点浅层的含义,谈不上证悟。

3. 《金刚经》解读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重要的一部经,经中说:一切经皆从此经出,因此,学佛不能不学习《金刚经》,而正念正解则是学习重中之重。
  
 六祖慧能曾经这样说:诸佛妙理,无关文字!这又如何解释呢?更何况他本人正是因《金刚经》“应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的。
  
 其实,再好的经也只是教课书,是教课书都是人写的,如果只知道到一字不漏诵读抄写却并不理解《金刚经》真正的意义,便是执着于经为经所转。
  
 中国自从达摩始祖以心传法不立文字的修行法门的传入后,在佛教史上便出现顿悟法门;理应顿悟,事需渐修,熟读《金刚经》顿悟佛祖真义才是学习经书的目的。
  
 经书只是引导人开悟的工具,不是靠终日诵读经书就能成佛的,正如六祖所言: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执着于经便是为经束缚,不解佛所说意。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孽无数。
  
 因此,让我们来重新解读这部被千古传颂的经典《金刚经》吧。
                                          
 首先,要解读《金刚经》不能不理解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教义,简单的说佛教所倡导的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清其意,是为佛教。
  
 是由内到外两方面的修行让人们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成就完美人生的一种宗教,这其中头两句很好理解,而第三句便是不容易理解也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世间有种种人便有种种心,种种心便能生种种想法念头,如何能将人心给降伏则是世间万难的事情,佛祖法力无边也徒可奈何,因此说:佛不渡人,人自渡!
  
 因为心是人最难降伏的,故如何修心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核心议题。
  
 善男子善女人如何降伏其心?在《金刚经》中须菩提开始向佛祖提问,这也开始了佛祖无上智慧的教诲。
  
 在《金刚经》中佛祖告诉我们如果想成为菩萨那样的人(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意即求道求大觉大心之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应该有如下修行: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布施,即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不住于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应取法,因为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因生无所住心;如是生清净心。 
  
  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能受持读诵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大乘者即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利益一切众生的人,在佛教中见闻佛法者是小乘,悟法解义者是中乘,依法修行者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者是最上乘。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能通达无我者是真菩萨。 
  
  如来说诸心皆是非心是名为心,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来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为修一切善法皆可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说不能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因为: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即不可说。 
  
  如果你想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受持,不生法相,因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中佛祖循循善诱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法,最后却告诉我们: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正是佛教即辩证又晦涩的地方,种种法不过是为种种心所准备的,因此要不住法,不住相;如果每人能把把心降了也就不需要所谓法了,这就是佛法是世间真法大法。
  
 因此慧能祖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心即是佛,外在无一物能建立,皆是本心。
  
 简单地说修佛就是修心,其心动念皆以佛法为用,修得一颗向善的心,利众的心,超脱的心。皈依就是皈依自己的内心,除却自性中的不喜心、嫉妒心、谄媚心、狂妄心、轻人心、漫他心等一切恶念罪缘,最终获得自性解脱自性成佛。
  
 
  
  
 
  
  
 吴秀生
  
 2017 10 28

《金刚经》解读

4. 请问善护念在金刚经里是什么?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哪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
 
 
「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眼藏。

5. 金刚经中善护念,善付嘱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一、这里“护念”有二意:
其一、如来以其无上智慧力加护已发大心者,令悟真实大发成就自利行。
其二、如来以其无上教化力爱念已悟大发者,令转化众生成就利他行。
《心印疏》中引《法华经·信解品》文释此“护念”,则更赋新意。护者,即“我虽年朽,犹故贪惜”等文;念者,“时富长者,于狮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等文。
二、“付嘱”亦有二义:
其一、如来哀彼未发大心者,以其无上大愿力委付已生信佛法者,嘱之令增长;
其二、如来以其无上大道力嘱告未生胜法者,付之令生。
若以《法华经·信解品》文释,则付者,即指“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等文;嘱者,即指“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止者,当得作佛”等文。
“付嘱”,意谓如来口业善能说法,如来哀彼还未发起菩提心的众生,委付佛法宝藏,良言好语地苦苦叮咛嘱告令其生信佛法,种诸善根。
更进一步说,意谓如来将小菩萨付大菩萨,嘱大菩萨化小菩萨,犹如世间严父之临终遗嘱子孙也。将小付大,意在引小入大;嘱大化小,意在以大激小。可见如来方便护念,慈悲爱怜之情,无不令人潸然泪人。
这里,“护念”、“付嘱”二词大畅如来出世的本怀,说明了如来教化众生的显秘互补、顿渐相资的全巧方便之妙。
故如来于此金刚会上,对已发大心的根熟者则以意地秘密加被力护念之熏陶之,犹如蜾赢之祝螟蛉,希其当下顿悟之;对未发大心的根未熟者则以展转相教、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互资互补的显化之方,委付之叮嘱之,冀其次第渐修之。
又在“护念”、“付嘱”前加一“善”字,则强调了如来说法虽不存规则而又能契理契机的随意自在,可谓是“身为法王,于法自在”也。

扩展资料:成立背景
《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
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
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付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护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金刚经中善护念,善付嘱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6. 金刚经中善护念,善付嘱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一、这里“护念”有二意:
其一、如来以其无上智慧力加护已发大心者,令悟真实大发成就自利行。
其二、如来以其无上教化力爱念已悟大发者,令转化众生成就利他行。
《心印疏》中引《法华经·信解品》文释此“护念”,则更赋新意。护者,即“我虽年朽,犹故贪惜”等文;念者,“时富长者,于狮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等文。
二、“付嘱”亦有二义:
其一、如来哀彼未发大心者,以其无上大愿力委付已生信佛法者,嘱之令增长;
其二、如来以其无上大道力嘱告未生胜法者,付之令生。
若以《法华经·信解品》文释,则付者,即指“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等文;嘱者,即指“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止者,当得作佛”等文。
“付嘱”,意谓如来口业善能说法,如来哀彼还未发起菩提心的众生,委付佛法宝藏,良言好语地苦苦叮咛嘱告令其生信佛法,种诸善根。
更进一步说,意谓如来将小菩萨付大菩萨,嘱大菩萨化小菩萨,犹如世间严父之临终遗嘱子孙也。将小付大,意在引小入大;嘱大化小,意在以大激小。可见如来方便护念,慈悲爱怜之情,无不令人潸然泪人。
这里,“护念”、“付嘱”二词大畅如来出世的本怀,说明了如来教化众生的显秘互补、顿渐相资的全巧方便之妙。
故如来于此金刚会上,对已发大心的根熟者则以意地秘密加被力护念之熏陶之,犹如蜾赢之祝螟蛉,希其当下顿悟之;对未发大心的根未熟者则以展转相教、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互资互补的显化之方,委付之叮嘱之,冀其次第渐修之。
又在“护念”、“付嘱”前加一“善”字,则强调了如来说法虽不存规则而又能契理契机的随意自在,可谓是“身为法王,于法自在”也。

扩展资料:成立背景
《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
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
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付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护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7. 金刚经中善护念,善付嘱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明朝憨山和尚在《金刚决疑》(网上有下载)中对这两句的解释是: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解。此空生叹佛希有处。正是亲见如来此一片苦心也。菩萨乃学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发大乘心者。乃空乱意菩萨也。一向佛为护念此辈。更无别意。只是要付嘱此心耳。护念者。以佛出世本愿。只欲令一切众生与佛无异。人人成佛。方尽此心。但众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担荷。如婴儿一般。佛如慈母之护念婴儿。则无一息放下。种种周悉。调护爱念。故如保赤子。所谓护念。只欲一切众生直至成佛而后已。故曰付嘱。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将就之。故曰善。经云。我以无量无数方便。引导众生。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是谓护念付嘱。

空生是须菩提的中文意译
憨山的解经言简意赅

金刚经中善护念,善付嘱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8. 金刚经说善护念其心 但为什么大多篇幅都在说福德?好像没有逻辑关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是《金刚经》宗旨。《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听到这句话就开悟了。也就是说《金刚经》全篇都是在阐述这句经文。
”善护念“,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正是阐释”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阐释“善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