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预算应该公开吗?

2024-05-13

1. 科研经费预算应该公开吗?

近日从科技部网站看到新公布的200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名单,公众所能发现的信息只有3个:项目名称、作者单位与拟安排经费预算数额,更多的信息无从查找。初步统计一下,2009年共批准立项项目109项,总投入15.971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1465万元。由此,不禁想到一个老问题:预算最大化何以成为可能?其实,在申报者与国家之间存在一种无形博弈,对于申报者来说,总是有意无意地渴望预算最大化;对于国家来说,总是希望项目预算的最小化。这种博弈如何实现均衡,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惜在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中,这个现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这种遮蔽状态造成了科技资源使用的严重低效率。鉴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应该公开,这既是对上述博弈的一个均衡解,又是一种高效的监督措施,可以真正使重大科技项目的运行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同时,预算公开机制也可以最大程度遏制科技经费运用中存在的诸多灰色地带。   重大科技项目也是最近几年遭遇科技界诟病最多的领域,主要是由于重大项目相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的严重低效率。另外,在国内目前的评价体制下,重大科技项目日益被太多社会因素所捆绑,它暗含了太多的非科学目的与诉求,使得重大项目已经变相地沦落为单纯的经费数额越发巨大而已,反而不是科学发现意义重大的代名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反观这些年我们的诸多重大科技项目,有多少成为世界的领先领域,又有多少真正解决了我们生活中遭遇的重大问题?结果不得而知,反而是项目经费的数额基本上可以与国际接轨了。朋友们私下里曾质疑:这些项目值这么多钱吗?这个预算是怎么做出来的?虽然科研项目的中标不能采取工程项目中的招标竞拍模式,但至少要让大家知道这个钱是怎么花的,这个要求不算过分。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属性,出于学术保密的需要,项目的内容以及研究路线可以不公开,但是项目经费预算的公开应该是可以的。这样做至少有如下3个好处:首先,最大限度地打消人们对重大项目的诸多非议,有效地遏制科研经费预算最大化行为的蔓延;其次,降低国家的常规监督成本,最大程度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第三,最大程度上抑制科技事业运行中的诸多不端行为,如管理部门的设租以及相应的各种寻租行为。   影响经费预算公开化的最主要障碍是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趋势。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与项目的弹性有关,所谓项目的弹性主要是指项目完成者的替代性问题。如果一个项目只有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其他的有效替代者(或者其他候选者资历不够),那么,这个项目就是缺乏弹性的,从而导致项目的申报者可以大胆地把预算扩大化;而作为项目管理者的国家无法有效识别,或者出于战略目标的考虑,也只好忍受这种预算的扩大化趋势。问题是这种弹性是真实的弹性,还是制度设计造成的弹性(如资历的评定等)?这就是科技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甄别标准。相反,如果项目有多人可以完成,这个项目就是富有弹性的,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就可以轻易地压低预算,而申报者考虑到有效替补者的大量存在,只好忍受预算最小化的现实。坦率地说,这两种模式都不是最优的,最好的结果是物有所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预算的公开化才有可能实现。   目前对重大项目的狂热追捧,已经导致科学体制内的承认机制发生扭曲,陷入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学术资本积累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默许:大项目等于大贡献,间接证明为高水平。在落后的科研管理体制下,这种学术资本积累模式还引发了一种真理相对主义的后遗症,即谁有经费谁就有真理的解释权,谁有更多的经费,谁就有更大的真理,毕竟真理的证明是需要钱来完成的。这就像日常生活中,谁有理的证明已经退化为不是靠事实本身,而是靠谁请得起最好的律师。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道理很简单,大项目与重大发现不是一种必然关系,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预算的公开化,可以有效捍卫真理的客观性,毕竟,改变共同体的共识的成本是任何个人与单位都负担不起的。   由于参与人员的权威地位以及重大项目在国家科技体制中的翘楚位置,再加上项目经费数额的巨大,它理应成为榜样项目;否则,它不但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反而是科学进步的绊脚石。那么,我们真该反思这个制度设计是否存在先天不足。   我们可以原谅个人出于私欲目的的预算扩大化倾向,但不能原谅制度设计的有意纵容与包

科研经费预算应该公开吗?

2. 科技预算何时应公开?

近日从科技部网站看到新公布的200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名单,公众所能发现的信息只有3个:项目名称、作者单位与拟安排经费预算数额,更多的信息无从查找。初步统计一下,2009年共批准立项项目109项,总投入15.971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1465万元。由此,不禁想到一个老问题:预算最大化何以成为可能?其实,在申报者与国家之间存在一种无形博弈,对于申报者来说,总是有意无意地渴望预算最大化;对于国家来说,总是希望项目预算的最小化。这种博弈如何实现均衡,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惜在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中,这个现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这种遮蔽状态造成了科技资源使用的严重低效率。鉴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应该公开,这既是对上述博弈的一个均衡解,又是一种高效的监督措施,可以真正使重大科技项目的运行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同时,预算公开机制也可以最大程度遏制科技经费运用中存在的诸多灰色地带。   重大科技项目也是最近几年遭遇科技界诟病最多的领域,主要是由于重大项目相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的严重低效率。另外,在国内目前的评价体制下,重大科技项目日益被太多社会因素所捆绑,它暗含了太多的非科学目的与诉求,使得重大项目已经变相地沦落为单纯的经费数额越发巨大而已,反而不是科学发现意义重大的代名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反观这些年我们的诸多重大科技项目,有多少成为世界的领先领域,又有多少真正解决了我们生活中遭遇的重大问题?结果不得而知,反而是项目经费的数额基本上可以与国际接轨了。朋友们私下里曾质疑:这些项目值这么多钱吗?这个预算是怎么做出来的?虽然科研项目的中标不能采取工程项目中的招标竞拍模式,但至少要让大家知道这个钱是怎么花的,这个要求不算过分。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属性,出于学术保密的需要,项目的内容以及研究路线可以不公开,但是项目经费预算的公开应该是可以的。这样做至少有如下3个好处:首先,最大限度地打消人们对重大项目的诸多非议,有效地遏制科研经费预算最大化行为的蔓延;其次,降低国家的常规监督成本,最大程度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第三,最大程度上抑制科技事业运行中的诸多不端行为,如管理部门的设租以及相应的各种寻租行为。   影响经费预算公开化的最主要障碍是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趋势。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与项目的弹性有关,所谓项目的弹性主要是指项目完成者的替代性问题。如果一个项目只有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其他的有效替代者(或者其他候选者资历不够),那么,这个项目就是缺乏弹性的,从而导致项目的申报者可以大胆地把预算扩大化;而作为项目管理者的国家无法有效识别,或者出于战略目标的考虑,也只好忍受这种预算的扩大化趋势。问题是这种弹性是真实的弹性,还是制度设计造成的弹性(如资历的评定等)?这就是科技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甄别标准。相反,如果项目有多人可以完成,这个项目就是富有弹性的,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就可以轻易地压低预算,而申报者考虑到有效替补者的大量存在,只好忍受预算最小化的现实。坦率地说,这两种模式都不是最优的,最好的结果是物有所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预算的公开化才有可能实现。   目前对重大项目的狂热追捧,已经导致科学体制内的承认机制发生扭曲,陷入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学术资本积累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默许:大项目等于大贡献,间接证明为高水平。在落后的科研管理体制下,这种学术资本积累模式还引发了一种真理相对主义的后遗症,即谁有经费谁就有真理的解释权,谁有更多的经费,谁就有更大的真理,毕竟真理的证明是需要钱来完成的。这就像日常生活中,谁有理的证明已经退化为不是靠事实本身,而是靠谁请得起最好的律师。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道理很简单,大项目与重大发现不是一种必然关系,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预算的公开化,可以有效捍卫真理的客观性,毕竟,改变共同体的共识的成本是任何个人与单位都负担不起的。   由于参与人员的权威地位以及重大项目在国家科技体制中的翘楚位置,再加上项目经费数额的巨大,它理应成为榜样项目;否则,它不但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反而是科学进步的绊脚石。那么,我们真该反思这个制度设计是否存在先天不足。   我们可以原谅个人出于私欲目的的预算扩大化倾向,但不能原谅制度设计的有意纵容与包

3. 如何看待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

近日从科技部网站看到新公布的200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名单,公众所能发现的信息只有3个:项目名称、作者单位与拟安排经费预算数额,更多的信息无从查找。初步统计一下,2009年共批准立项项目109项,总投入15.971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1465万元。由此,不禁想到一个老问题:预算最大化何以成为可能?其实,在申报者与国家之间存在一种无形博弈,对于申报者来说,总是有意无意地渴望预算最大化;对于国家来说,总是希望项目预算的最小化。这种博弈如何实现均衡,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惜在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中,这个现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这种遮蔽状态造成了科技资源使用的严重低效率。鉴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应该公开,这既是对上述博弈的一个均衡解,又是一种高效的监督措施,可以真正使重大科技项目的运行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同时,预算公开机制也可以最大程度遏制科技经费运用中存在的诸多灰色地带。   重大科技项目也是最近几年遭遇科技界诟病最多的领域,主要是由于重大项目相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的严重低效率。另外,在国内目前的评价体制下,重大科技项目日益被太多社会因素所捆绑,它暗含了太多的非科学目的与诉求,使得重大项目已经变相地沦落为单纯的经费数额越发巨大而已,反而不是科学发现意义重大的代名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反观这些年我们的诸多重大科技项目,有多少成为世界的领先领域,又有多少真正解决了我们生活中遭遇的重大问题?结果不得而知,反而是项目经费的数额基本上可以与国际接轨了。朋友们私下里曾质疑:这些项目值这么多钱吗?这个预算是怎么做出来的?虽然科研项目的中标不能采取工程项目中的招标竞拍模式,但至少要让大家知道这个钱是怎么花的,这个要求不算过分。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属性,出于学术保密的需要,项目的内容以及研究路线可以不公开,但是项目经费预算的公开应该是可以的。这样做至少有如下3个好处:首先,最大限度地打消人们对重大项目的诸多非议,有效地遏制科研经费预算最大化行为的蔓延;其次,降低国家的常规监督成本,最大程度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第三,最大程度上抑制科技事业运行中的诸多不端行为,如管理部门的设租以及相应的各种寻租行为。   影响经费预算公开化的最主要障碍是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趋势。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与项目的弹性有关,所谓项目的弹性主要是指项目完成者的替代性问题。如果一个项目只有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其他的有效替代者(或者其他候选者资历不够),那么,这个项目就是缺乏弹性的,从而导致项目的申报者可以大胆地把预算扩大化;而作为项目管理者的国家无法有效识别,或者出于战略目标的考虑,也只好忍受这种预算的扩大化趋势。问题是这种弹性是真实的弹性,还是制度设计造成的弹性(如资历的评定等)?这就是科技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甄别标准。相反,如果项目有多人可以完成,这个项目就是富有弹性的,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就可以轻易地压低预算,而申报者考虑到有效替补者的大量存在,只好忍受预算最小化的现实。坦率地说,这两种模式都不是最优的,最好的结果是物有所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预算的公开化才有可能实现。   目前对重大项目的狂热追捧,已经导致科学体制内的承认机制发生扭曲,陷入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学术资本积累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默许:大项目等于大贡献,间接证明为高水平。在落后的科研管理体制下,这种学术资本积累模式还引发了一种真理相对主义的后遗症,即谁有经费谁就有真理的解释权,谁有更多的经费,谁就有更大的真理,毕竟真理的证明是需要钱来完成的。这就像日常生活中,谁有理的证明已经退化为不是靠事实本身,而是靠谁请得起最好的律师。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道理很简单,大项目与重大发现不是一种必然关系,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预算的公开化,可以有效捍卫真理的客观性,毕竟,改变共同体的共识的成本是任何个人与单位都负担不起的。   由于参与人员的权威地位以及重大项目在国家科技体制中的翘楚位置,再加上项目经费数额的巨大,它理应成为榜样项目;否则,它不但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反而是科学进步的绊脚石。那么,我们真该反思这个制度设计是否存在先天不足。   我们可以原谅个人出于私欲目的的预算扩大化倾向,但不能原谅制度设计的有意纵容与包

如何看待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

4. 课题经费预算 怎么安排

课题经费预算应该按这几个方面进行安排:人员经费、差旅费、咨询费、设备费、材料费(含耗材)、实验环境装修及搭建费、外协费、其他费用等。
1、人员经费:可以直接发钱,用于人员加班费、资金支付,一般比例不要高,特别是国家及政府的课题,这部分经费一般15%左右。
2、差旅费:用于人员考察、出差的交通、住宿、会议费等。这部分经费可以预算多一些,比率一般不限制。
3、咨询费:用于课题完成过程中的开题、结题论证及课题实施过程中专家咨询需要的费用,即发给专家的费用,这部分费用有一定比率限制,一般在5-10%左右。
4、设备费:用于课题研究过程中采购设备的,该部分经费也可以预算式一些,比率不限制。
5、材料费:用于实验过程中的耗材及其他消耗器的花费,物化类课题包括试剂及化学药品的花费,打印纸及硒鼓等。
6、实验环境装修及搭建费:用于课题的实验室及实验平台搭建过程中的费用,比如实验室简单装修费(这部分要求比较严格)。
7、外协费:寻求外单位人员共同完成课题时需要支付给外单位的费用。
8、其他费用:这部分费用有比率限制,一般不超过10%,这部分主要是办公经费、电话费等。
拓展资料:课题经费预算写法:
1、经费预算表结构:预算表采用表格形式,表头分别列出项目名称相关资料,项目负责人相关资料以及项目各项指标。

2、项目各项指标的预算方法:写明指标名称,预算金额以及预算明细。

3、课题指标预算:项目所包含指标根据各个课题类型不同,预算方式也不一样,课题指标预算有:图书资料费;印刷、复印费用、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等;调研差旅费;各种会议费;专家咨询、报告费;计算机使用费;仪器、设备购置费;其它费用包括用于研究人员的奖励等。

4、相关人员信息:预算写完之后,在预算表下面,附上项目团队人员名单及负责信息(包括姓名、电话、邮箱等)。

5. 科研单位如何编制预算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是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课题预算评审评估和课题经费安排的重要依据。自2001年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项目研究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以来,科研课题经费预算,几乎成了各渠道课题申报的必备材料。对于如何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为课题申报加分,本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难点
  
  (一)编制人员的专业局限性
  科研人员在所从事的科研领域虽然是专家,但涉及到研究项目管理所必须遇到的财务问题,科研人员往往力不从心,尤其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大额经费管理,由于各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每个项目都有其研究的特殊性。而目前国家在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科学、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这样,对科研单位中的非财务人员,要求编制准确、可行的课题经费预算,难度往往很大。虽然经费主管部门对课题申报单位一般都有财务人员参与课题预算编制的要求,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课题负责人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财务人员对科研领域专业知识了解不够,编制预算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面等,都会导致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二)科研活动的自身特殊性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十分困难,主要由科研活动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不能完全给予预见,因此,很难在事前对科研课题的经费进行准确的估算或预算。同时,由于科技活动存在着类型的差异,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其经费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程度也不相同。一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最大,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次之,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等科技服务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最小。
  (三)课题申报主体经费供给的差异性
  由于科研课题都依托在不同的申报单位,而在现有国情下,申报单位经费供给政策存在着差异性,有自收自支单位,有定额补助(差额补助)单位,也有全额拨款单位。财政供给政策不同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财政事业费供给水平的差异。自收自支和差额预算单位一般经费供给都比较紧张,而全额拨款预算单位的经费供给一般则比较充裕。财政供给水平的差异必然带来人员经费开支的不均衡性,从而导致科研课题人员经费科目的预算开支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财政事业费供给充足单位的科技人员除可以大幅度提高待遇,还可以将主要经费用于科研,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财政事业费供给不足的单位则可能用科研经费来抵发工资,严重的甚至影响到科研课题的完成。而且,即使是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课题组,也会存在人员经费开支的不均衡性,争取的课题多,尤其是大课题多的课题组,结余经费通常会比较充裕,科技人员也就可能大幅度提高待遇。而那些争取的课题少,尤其是大课题更少的课题组,通常缺少结余经费,很难给科技人员提高待遇。可见,课题申报主体经费供给的差异性增加了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难度。
  
  二、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
  预算编制时,宁可多要多报、不能到时不够,宁愿自己什么都置、不愿寻求合作,对预算中的各支出科目预算不清楚怎么合理分配、控制比例是多少,最终导致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费过剩或不足,从而影响科研课题目标的实现。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专家组评审时对比例偏高的预算进行削减,但专家组评审时对比例偏低的预算是不可能主动给予调增的。这样既不利于课题经费的申请,而且还会影响今后预算执行以及后续结题验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在设备费预算的测算内容中,对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等的购置数量就不宜过多,这些设备都属于通用设备,应是课题申请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基础条件,科研课题经费应尽量安排用于购置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很难得到科研课题经费的全部支持。又如差旅费和劳务费等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发生的支出,应实事求是编列预算,比例不宜过低。
  (二)测算依据过于笼统
  编制科研课题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对测算依据的文字描述部分重视程度不够,叙述过于简单,甚至有人认为,测算依据越模糊越好,这种浑水摸鱼的心理引起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因为测算依据恰恰是专家组评审过程中重点查看并据以确定预算数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于那些经费支持额度不定,理由充分合理就给予支持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测算依据是否充分详尽,对最终所能获得经费支持额度的多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中有些科研人员很纳闷,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经费预算编100万就能给100万,自己的经费预算编50万还要被恶狠狠地砍上一刀呢,在这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三)盲目承诺配套经费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的科研经费,大多数情况下,项目主管部门不强制要求配套,申请能否获得批准与是否提供配套或配套经费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但出于财力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考虑,也有的科研课题项目要求依托单位进行资金配套,有的还要求配套资金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并且配套资金的落实是此类科研课题项目财政检查及验收的重点,有的单位为争取经费,不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在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时,盲目承诺配套经费。其实,不合理地安排配套经费不仅对经费的申请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操作和管理上的麻烦。超越自身能力,盲目承诺配套,则不仅影响课题的检查验收,还可能给单位的科研诚信留下不良记录,影响今后其他科研课题经费的争取。
  
  三、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对策
  
  (一)了解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把握支出科目内涵
课题经费是指科研专项资金和自筹经费中用于课题研究开发活动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11项。具体到不同的课题类型,开支范围会有所侧重,但基本能够对应到这11项支出科目。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把握各支出科目的内涵。如: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打印、复印、彩扩、照相、印刷、描晒图、制版及购买书籍、文献检索入网等各项费用可在该预算科目列支;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该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一般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二)结合科研需要,遵循“三性”原则
  在课题预算编制过程中要遵循目标相关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的任务目标相关;遵循政策相符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要符合有关的政策法规;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应经济合理,在不影响课题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材料费预算应当紧扣课题目标,切忌大量列支复印纸、文件夹、硒鼓、办公用品等内容,要符合基本的工作逻辑,对材料费的测算,内容应尽量细化,将数量、单价和标准等量化指标列全;燃料动力费的测算应注意课题实验与办公用水电暖的区分,课题经费一般不支持日常运行费的开支,消耗的数量要考虑与课题研究任务相关,单价的测算应符合基本标准;差旅费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测算应考虑出差内容、地点和课题任务的相关性,以及出差时间、人数、住宿标准的合理性,需要列示具体任务和标准;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测算时,大宗专业资料购置、软件购置、专利申请、论文和专著出版等内容要考虑与课题任务的相关性,要数量合理,理由论证充分;编制会议费预算时应考虑会议规模、数量和会期不宜过大过长,参加国内会议的旅费支出应在差旅费中列支,参加国际会议的旅费支出应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中列支;专家咨询费的测算应考虑咨询专家与课题研究任务的相关性,聘请专家的人数、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三)加强信息搜集整理,科学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
财务软件管理和控制功能的开发和应用使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动态管理目标的实现有了可能。为配合课题制的管理,许多单位在课题经费核算中建立了课题开支信息反馈体系、超支预警系统,通过局域网查询等方式,科研人员能及时掌握课题预算执行中各科目经费的动态信息。尽管课题预算具有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功能,但它毕竟是对未来各种未知条件加以预测、汇总的数字计划,不可能完全精确,预算执行是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预算编制科学与否的一杆标尺。通过对这些预算执行信息的不断总结、分析与修正,可以为我们今后编制课题经费预算时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提供一个科学的参照。
另外,虽然国家在课题经费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科学、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但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一些支出科目预算的控制性规定,同样可以为我们在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时提供很好的思路。比如,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则规定了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核定的办法,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又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规定,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不得超过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的15%,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不得超过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的10%等等。就目前而言,这些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都是比较成熟和规范的,借鉴和参照这些项目支出管理的相关控制标准,来编制其他科研课题经费预算,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于津.浅谈科研院所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2)
  2 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和课题预算编报指南,2007

科研单位如何编制预算

6. 课题经费预算怎么安排

课题经费预算应该按这几个方面进行安排:人员经费、差旅费、咨询费、设备费、材料费(含耗材)、实验环境装修及搭建费、外协费、其他费用等。
1、人员经费:可以直接发钱,用于人员加班费、资金支付,一般比例不要高,特别是国家及政府的课题,这部分经费一般15%左右。
2、差旅费:用于人员考察、出差的交通、住宿、会议费等。这部分经费可以预算多一些,比率一般不限制。
3、咨询费:用于课题完成过程中的开题、结题论证及课题实施过程中专家咨询需要的费用,即发给专家的费用,这部分费用有一定比率限制,一般在5-10%左右。
4、设备费:用于课题研究过程中采购设备的,该部分经费也可以预算式一些,比率不限制。
5、材料费:用于实验过程中的耗材及其他消耗器的花费,物化类课题包括试剂及化学药品的花费,打印纸及硒鼓等。
6、实验环境装修及搭建费:用于课题的实验室及实验平台搭建过程中的费用,比如实验室简单装修费(这部分要求比较严格)。
7、外协费:寻求外单位人员共同完成课题时需要支付给外单位的费用。
8、其他费用:这部分费用有比率限制,一般不超过10%,这部分主要是办公经费、电话费等。
拓展资料:课题经费预算写法:
1、经费预算表结构:预算表采用表格形式,表头分别列出项目名称相关资料,项目负责人相关资料以及项目各项指标。

2、项目各项指标的预算方法:写明指标名称,预算金额以及预算明细。

3、课题指标预算:项目所包含指标根据各个课题类型不同,预算方式也不一样,课题指标预算有:图书资料费;印刷、复印费用、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等;调研差旅费;各种会议费;专家咨询、报告费;计算机使用费;仪器、设备购置费;其它费用包括用于研究人员的奖励等。

4、相关人员信息:预算写完之后,在预算表下面,附上项目团队人员名单及负责信息(包括姓名、电话、邮箱等)。

7. 申请课题的经费预算有哪些

1.仪器设备费
2.基础设施建设费
3.材料费
4.测试化验加工费
5.燃料动力费
6.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7.会议费
8.差旅费
9.劳务费
10.技术培训和咨询费
11.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12.其他费用

申请课题的经费预算有哪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