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的内容简介

2024-05-14

1. 三国归晋的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之间战乱频仍,各国内政危机重重。魏太傅司马懿诛灭大将军曹爽之后,将大魏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此,曹马双方的明争暗斗此起彼伏。晚年的司马懿厌倦战乱与屠杀,遂将大魏军政大印移交于其长子司马师,命其代为辅政。一时间,曹魏的亲贵与部分朝臣极为不满,纷纷涌入永宁宫哭谏太后。此时,老臣王凌与曹操之子曹彪密谋废掉曹芳,诛灭太后,拥立曹彪为帝,而后铲除司马一门。太后闻讯,赐死曹彪,利用太傅司马懿,命其率军千里奔袭寿春,灭掉王凌全族。王凌亲率全族拼死抗争,最终自杀于司马懿面前。从此司马懿精神恍惚,噩梦不断,回想起早年与妻子张春华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曹操当初对自己的种种偏见,以及在战场上与诸葛孔明的龙争虎斗,渴望早日结束曹马之争,完成天下一统之夙愿。蜀汉穷兵黩武,已是民穷、兵弱、财尽。皇帝刘禅反战情绪与日俱增,与大将军费祎、谯周一起主张言和,却遭到太子刘谌、姜维等人的极力反对。姜维以苦肉计指使郭循斩杀费祎,而后逼迫刘禅举兵北伐。东吴皇帝孙权得知曹马之争愈演愈烈,决定举全国之力,择日北伐,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大皇帝之梦。就在皇帝孙权精心部署之际,孙权之长女孙鲁班指使潘妃色诱太子孙和,诬陷其淫乱后宫,促使孙权暴怒之下废掉太子,立潘妃之子孙亮继太子之位。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丁奉等人密查之后,揭露了鲁班公主和潘妃的阴谋。而此时,孙和已被鲁班公主派人谋杀。痛失长子的孙权大梦初醒,准备拿鲁班公主是问,不料鲁班公主伙同与其有私情的孙峻,带人秘密包围了皇帝行宫,并指出孙权当年与曹操通信,密谋暗杀兄长孙策,篡得吴侯之位一事,致使皇帝孙权恼恨交加,一气之下吐血身亡。鲁班公主、孙峻等人拥立太子孙亮登基称帝,并在登基大典之上诛杀大将军诸葛恪,灭其全族。从此,东吴朝政陷入内乱。大魏朝堂之上,河南中牟神童潘安和平统一华夏的非战理念语出惊人,博得司马懿大加赞许,却遭司马师阻挠,反劝其父登基称帝。洞若观火的司马懿看穿了司马师的野心,料定在其百年之后,司马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政变篡位。于是司马懿秘密召见部将郭淮等人,吩咐身后之事,力荐二子司马昭执掌大魏朝政大权。司马懿辞世后,司马师突然军管洛阳,以武力篡权。以郭淮为首的祁山老将们,遵照司马懿临终遗嘱,配合骠骑将军司马昭,粉碎了司马师的政变阴谋,司马兄弟从此政见不合。镇东将军毌丘俭受太后密诏,秘密起兵,诛杀司马一门。司马师亲率大军镇压,却不幸身亡。司马昭临危授命,灭掉毌丘俭。掌权之后,司马昭在山涛的谏言下,与郭太后通力合作,联手推行富国强民、止战息争之战略,使魏国率先走出了百年战争的阴影。司马炎、潘安、钟会在竹林中与贾南风、司马茵意外邂逅,与潘安早年定下童婚的杨容姬从此遇到情感威胁。杨骏为了达到与司马家族连姻的政治目的,促使女儿杨艳与司马炎私通,密生一子司马衷。司马昭为保司马门风,让司马炎娶杨艳为妻。而爱女司马茵深爱潘安不能自拔,又让司马昭陷入苦恼之中。就在此时,魏帝曹髦发密诏,命守边将军诸葛诞与吴军联手,举兵讨伐司马一党。司马昭闻讯,力挽狂澜,胁迫魏帝曹髦御驾亲征,成功粉碎诸葛诞叛乱。魏帝曹髦不满司马专权,在刺杀司马昭的途中当街遇害。司马昭发誓要为先帝复仇,而后辅佐曹奂登基。潘安奉旨入川和谈,在与刘禅达成和平协议之时,司马昭又派邓艾发兵灭蜀,而后登上晋王之位,准备南下灭吴,统一天下。就在此时,杨骏为确保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秘密谋害了司马昭。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大晋王朝之后,在将当年司马懿叮嘱下挖掘的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将曹操的尸骨挖出后,运至徐州,任百姓践踏鞭尸,以祭奠当年“徐州屠城”的亡魂,实为因果报应。后司马炎撤销了“摸金校尉”一职,奋发自强,励精图治。为了平衡杨骏与贾充两门之争,立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太子妃,从此贾南风成功进入大晋王朝的政治后宫。吴主孙休病死,东吴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继位之后,生性多疑,置亡国危机于不顾,长期追查当年父亲被废之内幕,暴虐凶残,擅杀大臣。从此东吴朝局上下人人自危,部分朝臣与百姓纷纷逃亡中原。此时,大晋皇帝司马炎高瞻远瞩,抓住战机御驾亲征,兵不血刃灭掉吴国。从此,战乱百年的华夏大地终归一统。面对三国时期的新老朝臣,晋武帝司马炎广开言路,励行新政,重用天下贤才。为总结百年来的战乱纷争,司马炎命陈寿撰写《三国志》警示后人:天下之事,和谐统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三国归晋的内容简介

2. 三国归晋主要人内容

晋朝建于公元265年--亡于公元420年。西晋 265-317年, 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兵分六路并进:
第一路,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从涂中出兵。
第二路,安将军王浑从江西出兵。
第三路,建威将军王戎兵出武昌。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兵出夏口。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兵出江陵。
第六路,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龙骧将军王浚为名誉挂帅,梁州巴东郡(今三峡奉节)广武将军唐彬为监军指挥,在永安(今三峡奉节白帝城)合建西晋水师,兵出巴蜀。
西晋第六路军以水师为主,约7万余众,也是灭吴的主力大军。征募的蜀中勇士和能工巧匠,修造伐吴的舰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人,上面建有类似城楼的装置,四面开门,船上可以骑马。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江神,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无敌战舰。第六路军穿三峡出巴蜀,一路所向披靡。公元280年,率先攻入建业(今江苏南京),活捉吴主孙皓,最终完成三国归晋,

3. 三国归西晋主要内容讲了什么?

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从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到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这期间西晋只存在了51年。
那么是因为哪些原因,最终导致西晋的灭亡呢?
第一,九品中正制导致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司马炎是通过较为和平的手段夺取政权的,这也就导致他在继承曹魏权力的同时,也得继承曹魏的诸多弊端,其中就比如说九品中正制。
作为西晋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制评判人才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再加上举荐人才的人员就那么一小部分,这就导致最终控制举荐人才权力的,都是豪门世家,他们所举荐的人才大多数也是出自豪门世家。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道德往往就不在考虑范围中,久而久之,国家被一群道德败坏、才能一般的人控制着,西晋焉能不亡?



第二,空谈误国,拜金主义盛行。
西晋时期,士族、官僚,还有读书人都喜爱玄学,他们喜欢研究宇宙、阴阳、形而上学等等虚无缥缈的东西,反而对经济、教育、民生、军事等等都不太重视。
而且在上层建筑中,比富拼富行为随处可见,最为人所知的就是石崇、王恺。而司马炎不仅不遏制,反而还纵容拜金主义的盛行,这就导致官僚阶级天天抓空心思,想的是如何搜刮民脂民膏。

第三,司马炎进行分封制。
西晋建立后,为了巩固司马家的统治,司马炎便重启分封制,将宗室亲王们都分封到各个地方,让他们成为诸侯王。
司马炎的本意是好的,是不希望其他力量威胁到皇权。但他没有考虑到的是,当这些诸侯王掌握了封地里的经济、军事、名声、刑罚等诸多大权,那他们就会不甘心继续当诸侯王,而是想再进一步,去当皇帝。

第四,司马炎没有限制外戚权力,又没有选好继承人。
相比较于扶不起的阿斗,司马炎的接班人司马衷是更加的差劲,也因此司马衷登基后,朝中的权力便被皇后贾氏,以及外戚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引起皇族,以及司马衷的母族不满,于是各种各样的流血事件发生,尤其是八王之乱,更是将西晋带入黑暗的深渊。
如果在继承人上,司马炎能强硬一些,提前选择其他更有能力、更能掌握局势的皇子,那朝中大权也不会被他人控制,地方上也不会爆发旷日依旧的八王之乱。

第五,八王之乱又导致五胡乱华。
在西晋的各个诸侯王看来,司马衷就是个傻子。那为什么傻子都可以当皇帝,他们这些正常人就不能当皇帝呢?于是一个个的诸侯王纷纷叛乱,相互攻伐了起来。
如果只是诸侯王之间的战争那倒还好说,结果他们还动用外援,放开国门,让北方异族进入中原。而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北方异族的帮助下夺取皇位。
结果倒好,皇位没有捞到,这些诸侯王们倒是有好几个被异族杀死。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异族进入中原后,会老老实实的吗?答案是不可能的。本来就因为八王之乱,西晋就实力倒退严重,此时又怎么可能抵挡得住北方异族?
公元308年,匈奴包围洛阳,到311年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后来被匈奴人刘聪杀死。
晋怀帝被杀后,公元313年,晋愍帝在长安登基即位,结果316年长安失守,晋愍帝被杀,西晋至此灭亡。

三国归西晋主要内容讲了什么?

4. 三国归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统一天下的人选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除了武器和军事实力,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   
刘备是一个有很大政治野心的人。早年的他既无兵又无地,先投靠公孙瓒,又投靠陶谦,然后被吕布打败后又投靠曹操,然后又借讨袁术之名脱身杀了曹操安排的徐州太守车胄又自立,被曹操打败后又投靠了袁绍,然后悄悄借和刘表联盟之名开溜到汝南,自立。又被曹操打败后投靠了刘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的这十多年中,刘备更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当了新野太守后,刘备三请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大破曹军之后才夺了荆州,这才成了气候。   
那袁绍呢?袁绍四世三公,在士人中有很大的威望。手下号称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他是关东军的头领,虎踞北方,仰望中原,拥有冀幽并青四州,带甲将士十几万,手下有颜良、文丑、张合等大将,又有田丰、沮授等智囊。但是袁绍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不果敢,导致他在官渡之战中失败,再加上他手下的谋士们勾心斗角,窝里斗。因此,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占很大优势但拒绝许攸偷袭许都的正确的建议,错用人,被曹操偷袭了乌巢,退回北方后又废长立幼,导致他死后袁氏内部自相残杀。不久袁氏灭亡。   
公孙瓒雄踞北平,和黑山贼张燕交厚,兵力充足,但他不会用人,刚勇有谋的赵云却疑而不用。而且还对百姓实行暴政,搞的人民怨声载道。不久被袁绍灭。   
马腾、杨秋等固守西凉,和羌族人交厚,士兵勇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但是这个政权是由各个军阀组成的,有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韩遂和杨秋,共十支部队。有十支部队就有十颗心,最终导致后院起火。   
张鲁本是五米道教的教长,固守关中,地势险要,不容攻破。但此人胸无大志,不能成就大业。手下又有杨松等小人。最后被曹操所灭。   
还有一个重要势力是袁术。他屯兵淮南,手下也有纪灵等能战之将。本来他也有大志,也有成就大业的实力。但他得了个传国玉玺后就头脑发热,错误地早早背叛大汉正统,在淮南称帝,让天下所有诸侯都把他当做敌人,连老部下孙策也写信断交。不久他就在各诸侯的夹击中死了。   
刘繇、刘岱无谋也无帅气,只是凭借汉室宗室混个一官半职。各被孙策和曹操杀败。   
严佰虎、王朗、乔瑁、张邈,张扬,孔秀等是乱世中的小诸侯,兵力少,能将少,早早的就被孙策,吕布和曹操消灭了。   
韩腹屯兵冀州,兵多粮足,手下能征善战之将多,运筹帷幄的谋臣也多,但他不顾手下人的劝阻,引狼入室,把袁绍引入冀州,中了他的反客为主之计,导致他丢了冀州不说,投了张邈后还被逼自杀。   
孔融只注重思想教育和商业发展,军事实力十分薄弱。两下就被消灭了。   
徐州的陶谦尽管是个狼子野心的枭雄。但年龄太大,又招惹了曹操,导致曹操率大军打徐州,不久陶谦就匆匆把徐州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刘备。   
襄平的公孙度、公孙康等没野心没实力。只求当独立管政。   
吕布本是一个武夫,不会用智谋,,内部有有陈登父子等内奸,只有一个谋士陈宫又不好好用,最终导致白门楼殉命。   
经过分析之后,只剩下孙坚和曹操没有被评判了。这两股势力非同小可,孙坚曾是长沙太守,刚勇有谋,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立的功,在讨董卓时在其他诸侯都没有出击的情况下,孙坚毅然亲率长沙精锐士兵攻下汜水关,杀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吓得董卓魂飞魄散,劫持了献帝逃往长安。一时威镇中原,实力绝不在曹操之下。后孙坚在渡江击刘表时,被乱箭射死。   
因此,得出结论,孙坚和曹操在实力上不分上下。可惜孙坚英年早逝,让历史垂青于曹操。   
当这些都已经分析完后,得出结论,只有曹操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是大家还是有一个疑问,曹操也是小将出身。他怎么能让那么多的猛将谋臣归附他的门下呢?   
据史书记载,曹操讨董举兵时,靠陈留巨富卫弘的资助,组成了一只部队。起初曹操就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有阳平卫国人乐进,山阳巨鹿人李典来投曹操,曹操宗室的夏候惇和夏候渊以及曹仁、曹洪也来投曹操。曹操讨董卓,不顾自己兵微将寡,率六千兵士单独追击董卓,大败。独自去扬州招兵去了。后来曹操在兖州,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有荀彧、荀攸叔侄来投,有东郡程昱、郭嘉,淮南刘晔,山阳满宠,武城吕虔,陈留毛玠和泰山于禁来投,又收得典韦和许诸两位猛将,这些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由于曹操有极高的魅力,以至来投的人都十分忠诚,同袁绍手下窝里斗的谋臣们不同的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彼此都十分和睦。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曹操打下了最初的地盘。后来曹操不失时机地率军进京勤王,奉天子以讨不臣,为以后的争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曹操伐杨奉,讨吕布,征张绣,打袁术,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带。又收得大将徐晃、张辽,谋士贾诩。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后灭了袁绍,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时的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只有袁术部将等一点残余势力还在征讨之中。   
此时,曹操已经有带甲兵士二三十万。天下孙权、马腾、张鲁、公孙度、刘表、刘备、刘璋和吴巨等都不能与之抗衡。曹操在降服了荆州后,将士增加了十万,实力又增强了不少。尽管在赤壁受到了很大损失,但元气未损。此后,曹操又相继灭了马腾,平了张鲁。孙权灭了吴巨,和刘备共同夺了曹操的荆州,又从刘备的手里夺了荆州。然后和曹操在合肥一带屡战,未分胜负。刘备西夺益州,夺了曹操的关中,但失了荆州。曹丕篡了汉献帝的皇位。从此,三国鼎立,三方互有征讨,后蜀被魏灭,魏被晋篡位,吴被晋灭。   
综上所述,三国争雄,天下归晋,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无数的偶然就成了必然。正如那滔滔江水一样,历史的长河不知淘尽了多少三国英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三国鼎立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只能在那残缺的史书中去品味那一段段被遗忘的历史。

5. 三国归晋主要原因是什么

往天下大势上说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综观上下五千年得到的结论。
三国时期,分到及至,则必以合为结束。所以说三国必然合一是大势,这个不说也知道。先从三国君主能力上分析原因,首先三国开国君主,曹操,刘备,孙权都堪称英雄豪杰。尤其是曹操,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他,但是他的能力是十分强的。他之后的继承人曹丕能力上比他父亲差了很多,而且骄奢淫逸死的很早。之后的曹睿直至最后的曹奂能力尚不如曹丕。这就给司马氏可乘之机。蜀国刘备之后刘禅没有能力,没有主见,诸葛亮总览军政大事,诸葛亮之后,虽有姜维等人苦力支撑但是国力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已经失去了统一中国的能力与时机。吴国孙权之后却陷入了内乱之中,多是围绕权力以及后继人的问题上引起的。再加上孙权晚年昏庸,使得国力民心衰弱。实际上三国末期都发生了内乱。徒耗了国力。再从司马氏来说,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都很有能力。逐渐的夺取最强大的魏国君主的政权,成功平定了魏国反对者造成的内乱(文钦,毋丘俭,王凌,诸葛诞等人)是的司马氏在魏国地位超然。拥护者甚多。最后再从军政上说,司马政权选择先攻蜀,一则蜀国国力最弱,二则蜀国内部派系林立,不太团结,三则如果先攻吴,蜀国必定来救,攻蜀吴国不会救援(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攻蜀之后司马氏又用蜀人来治蜀,收揽了人心,给攻吴提供了人心上的有利条件。司马政权把荆州的士族以及东州的士族全调去中央,留下益州的本土士族管理蜀国,司马氏做这件事情,解决了蜀国的士族政权体系的问题,解决了派系对立问题。蜀国攻下,吴国从整体实力上便不可能与晋对立,再加上吴帝孙浩残暴无道。吴被晋灭也是必然。(纯手打,求采纳。)

三国归晋主要原因是什么

6. 三国归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统一天下的人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除了武器和军事实力,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刘备是一个有很大政治野心的人。早年的他既无兵又无地,先投靠公孙瓒,又投靠陶谦,然后被吕布打败后又投靠曹操,然后又借讨袁术之名脱身杀了曹操安排的徐州太守车胄又自立,被曹操打败后又投靠了袁绍,然后悄悄借和刘表联盟之名开溜到汝南,自立。又被曹操打败后投靠了刘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的这十多年中,刘备更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当了新野太守后,刘备三请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大破曹军之后才夺了荆州,这才成了气候。那袁绍呢?袁绍四世三公,在士人中有很大的威望。手下号称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他是关东军的头领,虎踞北方,仰望中原,拥有冀幽并青四州,带甲将士十几万,手下有颜良、文丑、张合等大将,又有田丰、沮授等智囊。但是袁绍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不果敢,导致他在官渡之战中失败,再加上他手下的谋士们勾心斗角,窝里斗。因此,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占很大优势但拒绝许攸偷袭许都的正确的建议,错用人,被曹操偷袭了乌巢,退回北方后又废长立幼,导致他死后袁氏内部自相残杀。不久袁氏灭亡。公孙瓒雄踞北平,和黑山贼张燕交厚,兵力充足,但他不会用人,刚勇有谋的赵云却疑而不用。而且还对百姓实行暴政,搞的人民怨声载道。不久被袁绍灭。马腾、杨秋等固守西凉,和羌族人交厚,士兵勇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但是这个政权是由各个军阀组成的,有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韩遂和杨秋,共十支部队。有十支部队就有十颗心,最终导致后院起火。张鲁本是五米道教的教长,固守关中,地势险要,不容攻破。但此人胸无大志,不能成就大业。手下又有杨松等小人。最后被曹操所灭。还有一个重要势力是袁术。他屯兵淮南,手下也有纪灵等能战之将。本来他也有大志,也有成就大业的实力。但他得了个传国玉玺后就头脑发热,错误地早早背叛大汉正统,在淮南称帝,让天下所有诸侯都把他当做敌人,连老部下孙策也写信断交。不久他就在各诸侯的夹击中死了。刘繇、刘岱无谋也无帅气,只是凭借汉室宗室混个一官半职。各被孙策和曹操杀败。严佰虎、王朗、乔瑁、张邈,张扬,孔秀等是乱世中的小诸侯,兵力少,能将少,早早的就被孙策,吕布和曹操消灭了。韩腹屯兵冀州,兵多粮足,手下能征善战之将多,运筹帷幄的谋臣也多,但他不顾手下人的劝阻,引狼入室,把袁绍引入冀州,中了他的反客为主之计,导致他丢了冀州不说,投了张邈后还被逼自杀。孔融只注重思想教育和商业发展,军事实力十分薄弱。两下就被消灭了。徐州的陶谦尽管是个狼子野心的枭雄。但年龄太大,又招惹了曹操,导致曹操率大军打徐州,不久陶谦就匆匆把徐州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刘备。襄平的公孙度、公孙康等没野心没实力。只求当独立管政。吕布本是一个武夫,不会用智谋,,内部有有陈登父子等内奸,只有一个谋士陈宫又不好好用,最终导致白门楼殉命。经过分析之后,只剩下孙坚和曹操没有被评判了。这两股势力非同小可,孙坚曾是长沙太守,刚勇有谋,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立的功,在讨董卓时在其他诸侯都没有出击的情况下,孙坚毅然亲率长沙精锐士兵攻下汜水关,杀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吓得董卓魂飞魄散,劫持了献帝逃往长安。一时威镇中原,实力绝不在曹操之下。后孙坚在渡江击刘表时,被乱箭射死。因此,得出结论,孙坚和曹操在实力上不分上下。可惜孙坚英年早逝,让历史垂青于曹操。当这些都已经分析完后,得出结论,只有曹操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是大家还是有一个疑问,曹操也是小将出身。他怎么能让那么多的猛将谋臣归附他的门下呢?据史书记载,曹操讨董举兵时,靠陈留巨富卫弘的资助,组成了一只部队。起初曹操就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有阳平卫国人乐进,山阳巨鹿人李典来投曹操,曹操宗室的夏候_和夏候渊以及曹仁、曹洪也来投曹操。曹操讨董卓,不顾自己兵微将寡,率六千兵士单独追击董卓,大败。独自去扬州招兵去了。后来曹操在兖州,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有荀_、荀攸叔侄来投,有东郡程昱、郭嘉,淮南刘晔,山阳满宠,武城吕虔,陈留毛_和泰山于禁来投,又收得典韦和许诸两位猛将,这些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由于曹操有极高的魅力,以至来投的人都十分忠诚,同袁绍手下窝里斗的谋臣们不同的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彼此都十分和睦。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曹操打下了最初的地盘。后来曹操不失时机地率军进京勤王,奉天子以讨不臣,为以后的争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曹操伐杨奉,讨吕布,征张绣,打袁术,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带。又收得大将徐晃、张辽,谋士贾诩。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后灭了袁绍,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时的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只有袁术部将等一点残余势力还在征讨之中。此时,曹操已经有带甲兵士二三十万。天下孙权、马腾、张鲁、公孙度、刘表、刘备、刘璋和吴巨等都不能与之抗衡。曹操在降服了荆州后,将士增加了十万,实力又增强了不少。尽管在赤壁受到了很大损失,但元气未损。此后,曹操又相继灭了马腾,平了张鲁。孙权灭了吴巨,和刘备共同夺了曹操的荆州,又从刘备的手里夺了荆州。然后和曹操在合肥一带屡战,未分胜负。刘备西夺益州,夺了曹操的关中,但失了荆州。曹丕篡了汉献帝的皇位。从此,三国鼎立,三方互有征讨,后蜀被魏灭,魏被晋篡位,吴被晋灭。综上所述,三国争雄,天下归晋,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无数的偶然就成了必然。正如那滔滔江水一样,历史的长河不知淘尽了多少三国英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三国鼎立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只能在那残缺的史书中去品味那一段段被遗忘的历史。

7. 三国归晋,说明什么问题?

第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的人厌恶了战争,都经历了百年之久
第二、当时的士族占主导,司马家族和士族关系好
第三、《三国归晋》艺术地再现了三国后期的一段历史,严格地以正史为经,事件为纬,以曹氏皇族与司马集团两大政治阵营的政治较量为中心,以贾充父女政治权谋为主线,融入一代年青人的情感纠葛,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大爱大恨的历史人物,描述了三国群雄的后代子孙,总结先辈的经验教训,认识三国群雄的成败得失,精心编织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却因私欲膨胀而自我毁灭”的故事,阐释了人世间平衡和谐的道理,细致入微地展示了隐含在历史夹缝中“分久必合”,三国归晋之全过程,解开了三国一统的历史密码。 
第四、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  三国归晋
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三国归晋,说明什么问题?

8. 三国归晋的主人公是谁?

三国归晋的主人公是司马懿。主要讲述司马家族如何谋权篡位,诛杀曹操后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培养亲信势力,进而平吴灭蜀,最后统一中国的故事。晚年的司马懿厌倦战乱与屠杀,遂将大魏军政大印移交于其长子司马师,命其代为辅政。一时间,曹魏的亲贵与部分朝臣极为不满,纷纷涌入永宁宫哭谏太后。此时,老臣王凌与曹操之子曹彪密谋废掉曹芳,诛灭太后,拥立曹彪为帝,而后铲除司马一门。太后闻讯,赐死曹彪,利用太傅司马懿,命其率军千里奔袭寿春,灭掉王凌全族。王凌亲率全族拼死抗争,最终自杀于司马懿面前。从此司马懿精神恍惚,噩梦不断,回想起早年与妻子张春华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曹操当初对自己的种种偏见,以及在战场上与诸葛孔明的龙争虎斗,渴望早日结束曹马之争,完成天下一统之夙愿。司马懿辞世后,司马师突然军管洛阳,以武力篡权。以郭淮为首的祁山老将们,遵照司马懿临终遗嘱,配合骠骑将军司马昭,粉碎了司马师的政变阴谋,司马兄弟从此政见不合。
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大晋王朝之后,在将当年司马懿叮嘱下挖掘的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将曹操的尸骨挖出后,运至徐州,任百姓践踏鞭尸,以祭奠当年“徐州屠城”的亡魂,实为因果报应。后司马炎撤销了“摸金校尉”一职,奋发自强,励精图治。为了平衡杨骏与贾充两门之争,立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太子妃,从此贾南风成功进入大晋王朝的政治后宫。
吴主孙休病死,东吴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继位之后,生性多疑,置亡国危机于不顾,长期追查当年父亲被废之内幕,暴虐凶残,擅杀大臣。从此东吴朝局上下人人自危,部分朝臣与百姓纷纷逃亡中原。此时,大晋皇帝司马炎高瞻远瞩,抓住战机御驾亲征,兵不血刃灭掉吴国。从此,战乱百年的华夏大地终归一统。面对三国时期的新老朝臣,晋武帝司马炎广开言路,励行新政,重用天下贤才。为总结百年来的战乱纷争,司马炎命陈寿撰写《三国志》警示后人:天下之事,和谐统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