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吗

2024-05-13

1.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吗

不包括。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软流层:地下深度80到400千米处,岩石圈以下,在上地幔处。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包括上地幔和地壳。
  
 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幔就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被成为岩石圈,软流层正好是岩石圈的界限,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也就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岩石圈是指
  
 A.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B.地壳和上地幔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D.地壳
  
 试题分析:岩石圈是指由各类岩石组成的圈层,其范围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选C。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吗

2. 软流层属于岩石圈吗

不属于。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层,软流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地球由内到外分为三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地幔的上部(上地幔)和地壳是相对刚性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地幔的下部(下地幔)就可以称之为软流层。所以说岩石圈与下地幔是相对的,它们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的相态。
  
   
  
 从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硅和富含铝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所以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表层的坚硬固体外壳,为地球上的陆生植物与陆生动物提供了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因此,研究地壳的构造及其运动直接关系列人类的生存。
  
 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65公里,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过70公里,而北京地壳厚度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36公里。
  
 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公里,北冰洋为10公里,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3. 什么是软流层什么是岩石圈研究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大陆之下位置较深。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扩展资料:
软流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软流圈熔岩产生时所需的热能、水和挥发性物质,主要由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地球圈层分化过程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热能和轻组分上升到低温、刚硬的岩石圈底部时,受到岩石圈的阻挡而逐渐积累起来,从而导致该部位最终形成软流层,所以软流层的形成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没有软流圈便不会有岩石圈,特别是大洋岩石圈;没有软流圈,大规模密度倒转现象也不会发生,也不会出现贝尼奥夫带,以及由贝尼奥夫带所提供的板块大幅度漂移的应变空间,因而,也就没有了板块运动。所以,也可这样认为,板块构造是地球圈层分化到软流圈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岩石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软流层

什么是软流层什么是岩石圈研究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4. 岩石圈与软流圈

由于地壳浅部及表层的结构状态及物质组成与深部壳幔相互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厚度及其相互作用是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对于大陆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关系及幔内低速带的性质与成因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普遍性的认识是低速带的存在是肯定的,其起始深度为60~70km,向下可延深到100~250km(白武明等,2003),这一深度通常被作为岩石圈底部的标志。但大量的深部探测资料显示,在不同构造单元甚至同一构造单元内,低速带的深度以及上地幔的性质都有相当大的差异,特别是在150~200km深度内差异更为明显(Condie,1989)。P.J.Wyllie(1971)曾指出,在美国盆岭省,低速异常从减薄的地壳底部一直延伸到150km深处,而且在低速带上面并没有高速盖层。目前对大洋及大陆裂谷区的岩石圈厚度已有较一致的认识,大洋岩石圈之下低速带的平均深度约100km,大洋盆地和多数大陆裂谷之下的低速带可浅至25km,直达Moho。但大陆,特别是前寒武纪地盾区的岩石圈厚度变化复杂,大陆之下的幔内低速带极不规则,而地盾区极不明显或不存在。因此,对地盾之下岩石圈的厚度情况还不太清楚(K.C.Condie,1989)。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Mo-ho不是一个简单连续的界面,而是一个不完全连续,且具有一定厚度和内部结构的过渡带。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张贻侠等,1998)在垂向上充分揭示了兴蒙-吉黑地区Moho的这一特点,表现在Moho不但具有明显的厚度变化,而且横向上并不连续,横向上的速度不连续主要出现在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分界位置。在大兴安岭之下Moho呈透镜状,东西长达90km,最厚处位于兴安岭主峰之下,厚达12km。
虽然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和东乌旗-东沟两条地学断面对整个东北地区由西而东的岩石圈结构变化特点有了一个总体上的揭示,但由于所获得的岩石圈厚度证据主要来自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而这一数据得出的岩石圈厚度往往与地震数据得出的岩石圈厚度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目前对东北地区岩石圈厚度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次应用天然地震数据获得的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则呈现出了一种比以往地学断面研究结果更为复杂的图像。

5. 岩石圈包不包括软流层

A、不是所有的地幔都在岩石圈,只有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在岩石,故不符合题意;
  B、软流层不属于岩石圈,故不符合题意;
  C、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整个地壳构成了岩石圈,故正确;
  D、不是所有的地幔都在岩石圈,只有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在岩石,地核不在岩石圈范围内,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岩石圈包不包括软流层

6. 岩石圈/软流圈地幔的结构

一般认为,岩石圈的顶界与地壳下部的莫霍面一致。岩石圈地幔是岩石圈中最坚硬的部分,是地幔上方地震高速带,平均密度为3.3g/cm3,强度大、黏度也大,因而也是岩石圈板块的主要应力导向带。利用剪切波速估算现代岩石圈地幔厚度,并进行现代大陆岩石圈地幔分区(彭聪,2000)(图3-4、3-5),秦岭-大别山为一东西向岩石圈地幔减薄带,它也是中国南北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分界,北为塔里木-华北地块组成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南部的“三江”以东的华南地区具有同一的岩石圈地幔特征,在华南地区自武汉向东至沿海地区,大陆岩石圈地幔与海洋岩石圈地幔的分界大致在政和-大埔断裂一带。

图3-4 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区岩石圈厚度图(单位:km)

利用陈沪生(1999)资料对大别隆起、下扬子拗陷、江南隆起、浙赣拗陷的岩石圈特征进行分析,大别隆起岩石圈厚度在70~100km之间,东南地区岩石圈厚度>100km,并自北东向南西厚度增大(图3-6)。但是,沿郯庐断裂、江绍断裂出现北东向的岩石圈减薄带,那里的岩石圈厚度只有80km左右。另在大别-舟山一线出现近东西向的岩石圈减薄带,岩石圈厚度也在80km左右,陈沪生(1999)将其名为大别-舟山断裂带(岩石圈底辟破裂带)。而另一北东向岩石圈减薄带和厚度变化梯级带与江-绍断裂带吻合,陈沪生(1999)称其为江-绍裂谷带,其岩石圈结构属薄壳-薄幔型,软流圈底辟上升,其顶界埋深<80km,该带向西与另一近东西向德兴-永修线状带软流圈底辟带向接,构成了环绕江南隆起的岩石圈减薄带。上述两个北东向岩石圈减薄带也是控制中新生代盆地分布和中生代岩浆-成矿活动区,在其与大别-舟山、德兴-永修岩石圈减薄带交汇部位对应了铜陵、德兴矿集区出现位置。

图3-5 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区岩石圈地幔厚度和剪切波速度分布图(单位:km)

彭聪(2000)(图3-7)利用岩石圈剪切波估算的东南地区软流圈地幔与岩石圈地幔形态有明显的差别,软流圈地幔的南北分界呈北西向沿武汉-福州一线,其北部的岩石圈上地幔厚度在100km,南部的岩石圈上地幔厚度达100~200km,最厚处与南岭地区对应。在这个南北上地幔厚度分带中有大冶、九瑞、德兴矿集区等大型矿集区出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郯城-庐江断裂为一北东向软流圈地幔的变异带,岩石圈上地幔厚度减小到60~80km,说明该带为一软流圈地幔上涌带和岩石圈地幔强烈减薄带。从剪切波速特征分析,东南地区软流圈地幔的剪切波速度达到4.30~4.70km/s,其上的岩石圈地幔剪切波速度值也是较高,达到4.30~4.70km/s,形成刚性岩石圈地幔盖层,由此说明东南地区具有冷的岩石圈地幔。华南岩石圈板块是一巨厚刚性的、相对均匀和稳定以及薄壳厚幔、轻壳重幔的总体特征。但是,在东南沿海一带为高温、低压、浅大陆根,可能是大陆岩石圈地幔转化为海洋岩石圈地幔的过渡带。
通过对异常上地幔的研究,也反映华南岩石圈地幔中也出现异常地幔带,且与大规模构造-岩浆-成矿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异常上地幔是根据Pn波确定的,一般当其<8.0km/s时即成为异常上地幔。异常上地幔一般出现在构造活动区、年轻造山带和地堑区,古老造山带、稳定大陆区和地盾区。在中国大陆区,异常上地幔带主要呈“+”型分布,其东西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大致在东经102°~105°线附近,它们不仅构成了岩石圈板块的界限,也是强烈活动的构造岩浆岩带分布位置。但是,在华南相对较厚的岩石圈板块内部也出现地幔异常带。据研究东南地区出现的异常地幔带主要与下扬子成矿带吻合,该带处于华南厚、刚性岩石圈板块内部,其深部岩石圈的剪切波垂向低速带,地球物理资料也反映该带也是一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隆、地壳高导层加厚抬升带(彭聪,2000)。

图3-6 下扬子及邻区岩石圈厚度图

利用地学断面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反演上地幔特征表明(袁学诚),中国东南部上地幔已布丁化,电阻率较高的块体(地幔肾)往往位于隆起带之下,断陷带上地幔电阻率一般较低,很可能是新生的或活化了的地幔体。燕山期以来地壳减薄了多少,根据深成花岗岩已剥露出至地表,上地壳至少被剥露3~5km,区内下地壳较薄,与其塑性较大、易于拉薄有关,下地壳与中地壳厚度比较估计至少减薄了6~8km,这样燕山期地壳厚度至少>45km,塑性更大的上地幔在伸展过程中减薄效应更明显。其软流圈顶面埋深,由泉州-凤凰断面反映自湘中的300km向东至沿海地区仅80~60km,在大田以西出现软流圈地幔上涌部位,对应于永梅拗陷位置,也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的位置。

图3-7 中国大陆上地幔低速层顶界面深度图(单位:km,据袁学诚等,1996)

7. 怎么知道地球有岩石圈和软流层

从18世纪开始科学考察深入地下,通过地震波记录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揭示固体地球是由不同圈层构成的。人们认识到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部分。地球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地球内圈进一步划分为地幔圈、外核圈和内核圈三个  示意图基本圈层。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固体地球。 
       软流层是在地震波传播速度研究中发现的。科学家在研究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时发现,上地幔接近顶部的位置有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的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推测此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积累的热量使岩石软化并局部熔融,故称为“软流层”。

怎么知道地球有岩石圈和软流层

8. 岩石圈、软流圈地幔的地球化学

从地球化学的角度看,一般来说,岩石圈地幔是原始地幔或弱亏损地幔经部分熔融后的残余部分,如在地球早期阶段,地幔经部分熔融形成地壳,古老岩石圈地幔则相当于熔融地壳后的残余组分。在地幔深部作用过程中,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富集与亏损的行为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习惯上将主元素中的易熔元素如Al2O3,CaO,K2O,Na2O,TiO2等含量低的地幔称为贫瘠地幔(unfertile mantle)相反,将上述元素含量高的地幔称为饱满地幔(fertile mantle)。对微量元素及Sr、Pb等同位素而言,含量高者称富集地幔(enriched mantle)而含量低者称亏损地幔(depleted mantle)。由于岩石圈是提取岩浆后的残余,所以贫Al2O3,CaO,K2O,Na2O,TiO2,富MgO,Mg/(Mg+Fe)比值高,也富Cr,Ni等相容元素。因其Mg/(Mg+Fe)高于软流圈,所以他的密度小于软流圈地幔,正是由于其低密度和高强度因此可以长期浮于软流圈之上。
大洋岩石圈是在大洋扩张的构造背景下,经过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约30%)形成的残留物,主元素属贫瘠的岩石圈地幔;微量元素也具有亏损特征,在Sr-Nd同位素图中与MORB共同位于第2象限(低的87Sr/86Sr,高的143Nd/144Nd),属于亏损的MORB地幔(DMM)。一般来说,大洋岩石圈地幔与大洋地壳的玄武岩成分上具有互补关系,年龄相当,同时由于海底扩张与俯冲作用,岩石圈的存留时间不会太长,多数<200Ma。
大陆岩石圈较大洋岩石圈要复杂得多,它们的存留时间长,一般与早期地壳形成的时间相当(>2Ga)。由于其历史悠久,这些贫瘠的、亏损的地幔常常遭受到来自深部的熔/流体的交代,或来自俯冲到陆下的板片所释放的熔/流体的交代,致使这些古老的岩石圈地幔橄榄岩成分发生了改变,重新富集不相容元素,形成主元素仍然贫瘠而微量元素富集的大陆岩石圈。随时间的推移,大陆岩石圈地幔成分变的复杂和不均一,构造单元之间往往有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与下覆软流圈在成分上的不同。
上述TBL目前仍然归属于大陆岩石圈的下部,它在温度、变形及力学性质方面与真正的岩石圈有别,而且被认为是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的源区,也可以在板块会聚的过程中有所增厚(如陆-陆碰撞),这样TBL的组成会随之改变并与真正的岩石圈有所区别。
研究认为MORB的源区可作为软流圈成分的代表,他是对流的、混合良好的、相对均一的、主元素肥沃(可以通过熔融作用提供玄武岩的形成)的,但微量元素并不富集即具有亏损的特征,但岩石圈和软流圈地幔在成分上还难以划出明确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