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2024-05-13

1. 张謇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张謇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人物。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张謇介绍
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 “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
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

张謇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2. 张謇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张骞是西汉人。
张骞(约公元前164-114),汉中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和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家乡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公里,汉江岸边的王波村。
成就影响力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与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关系。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到西方,经过河西走廊,现在的新疆,安息(现在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
从安息到西亚欧洲的大秦(罗马),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历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清空苍穹”,意为“开路”。

3. 张謇有哪些爱国故事?

一生知己
顾延卿是如皋顾家埭人,和张謇是同科秀才,结成了知已朋友。在张謇遭到张驹软禁时,他很是愤慨,认为“张謇借藉应试,本属无奈,怎能让小人贪财借题发挥断送英才呢?”顾延卿从家中凑足银两,到县里四处奔走,疏通了学官,在县衙上下打点,官员们都知道张驹告状细底,又受了顾延卿的疏通,都同情张謇,默许张謇逃出学宫,知县也不予追究。张謇逃离如皋直奔顾家埭,顾延卿派人在路上接他。两人相见感慨万分,张謇当场写了一付对联。“半世仇人张世德,一生知己顾延卿”。此联知者甚众,以后在顾延卿的帮助下,张謇入了通州藉,中了举人,最后中了状元。

张謇有哪些爱国故事?

4. 张謇为家乡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

在应考的这些年里,张謇还“经营乡里”,为家乡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先是下气力办理通海花布减捐事宜。通州、海门一带盛产棉花,手工棉纺织业与棉布商业已有相当发展,但封建政府对棉布所征的苛捐杂税却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5. 张謇出身是怎样的?

清朝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1日),张謇(1853~1926)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一个富裕农民兼小商人的家庭。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以后竟会中了状元。

张謇出身是怎样的?

6. 张謇简介 张謇的子孙今何处

    张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然而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也曾说过“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张謇简介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张謇的子孙今何处
     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是张謇的独子,他小时候就读于南通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二十岁就读于哈佛商学院,并在获的商学士学位后回国继承家业。在1922年被任命为考察各国实业的专业大使,游学欧美。1926年,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南通的各项事业,并担任了两年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随后又担任了五年的南通师范学校校长。但是天妒英才,在他三十八岁的时候却被暗杀在了公寓中。抛开其他的不说,就看张孝若的个人生平,也不是那种纨绔子弟,相反,在张謇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下,他的一身是非常的成功的。   再说张謇的孙子——张绪武,他是张孝若次子,毕业于南通学院,属于无党派人士,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的纺织厂担任工程师,之后还曾担任过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副省长等。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却依旧以身作则,一生为民,做了很多值得称赞的事情。
   

7. 张謇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主要贡献是: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在职三年余。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是他一生的写照。

张謇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8. 张謇夫人是什么地方人

1894年,江苏南通的才子张謇高中了状元,这年张謇41岁。和那个时代所有的人一样,张謇有一个传统式的中国家庭。他的原配夫人徐氏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在张家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但徐氏为张謇仅生过一个女儿,而且很快就夭折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徐氏亲自主持为张謇连续纳了四个妾。其中,吴氏的肚子争气,为张謇生下了他唯一的儿子张孝若。
但是张謇的心中,始终隐藏着一份遗憾。张謇是个状元之才,按中国传统的观念,自古以来是才子配佳人。而他身边呢,始终没有一个能够让他释放浪漫情怀的红颜知己,直到后来江南才女沈寿的出现,张謇的这种内心深处的孤独才得以释怀。
沈寿原名沈雪君,江苏吴县人,自小跟姐姐学习刺绣。她心灵手巧、悟性极高,她在17岁的时候,被许配给了当地的一位举人余觉。婚后的沈寿和余觉共同研究刺绣艺术,后被美誉为“绣圣”。
1912年,清廷退位。久闻沈寿盛名的张謇把沈寿请到南通建立了女工传习所,聘请沈寿为所长,为张謇的实业培养苏绣人才。
沈寿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再加上专心刺绣,常年就养成了她清心寡欲的性格,在夫妻生活上不能满足她的丈夫余觉的要求。而余觉是个风流才子,绝对耐不住寂寞,于是他一连娶了两房姨太太。这让生性好强、性格上又有洁癖的沈寿绝对不能够容忍,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而张謇虽然已经年近七旬,却一点也不显老,他与沈寿非常谈得来,可以说是心灵相通、精神默契。为了把沈寿的刺绣技艺发扬光大,张謇动员沈寿写一部刺绣的书。《绣谱》完成后,张謇亲自作序。张謇在给沈寿的诗中用“比翼鸟”、“比目鱼”和“鸳鸯”这些情人间互用的词汇大胆而直露地表达了自己对沈寿的爱慕之情,而沈寿毕竟只是一个弱女子,她惧怕外间悠悠之口,不敢把对张謇的爱情吐露出来。她只在诗中写道:“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事实上,当时沈寿对张謇的情怀有过一次含蓄而大胆的表露。沈寿长期卧床养病,后来她开始慢慢地掉头发,于是她就用自己很细柔的长发绣出了张謇的手迹“谦亭”。落发不够用,她就用剪刀剪下自己的头发,以此绣品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完成了《绣谱》后的沈寿已经耗尽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丝气力,在与张謇神交9年后,1921年6月8日沈寿与世长辞,时年48岁。此时年已七十二岁的张謇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名声,扑倒在沈寿的遗体上嚎啕大哭,老泪纵横。沈寿去世后,张謇按照沈寿的遗愿把她安葬在能望见长江和苏南土地的马鞍山南麓,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亲笔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的正面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张謇为沈寿所做的这一切,甚至连沈寿的丈夫余觉此时也不得不被张謇深厚的情谊深深地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