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介绍

2024-05-13

1. 中国哲学的介绍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后来,哲学一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学科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中国哲学的介绍

2. 中国哲学理论

天道观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尚书�6�1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易传》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肯定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普遍的规律。
人道观
  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相对于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它也是先秦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周代“以德配天”思想的形成和西周末的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注重人事的观念。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以“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中心内容的仁的学说。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老子反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说教,主张以“无为”、“抱朴”为理想人生。孟子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并进而探讨人性问题,提出了性善论。而同时代的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荀子反对孟子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庄子发挥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出“无以人灭天”,反对积极入世,追求“逍遥”的精神境界。
古今观
  即历史观。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会治乱取决于君主是否顺天应人。西周末社会发生巨变,人们对历史特别是古今问题亦形成许多新见解。伯阳父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经济状况,据此预言西周将亡。诸子百家中,儒家承认历史的变化,但强调古今间的继承关系。孔子考察了礼的因袭和损益,注意到社会的变化对礼的影响,主张维护周礼;孟子把社会的发展理解为一治一乱的转化过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荀子提倡“法后王”,但也认为先王后王有一贯之道。墨家重视历史经验,主张“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道家则美化“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主张绝圣弃智,复古倒退。法家与儒墨道诸家不同,强调古今不变。商鞅认为历史可分为上中下三世,韩非进而主张“世异而事异”,“事异则备变”,提出一种进化的历史观。
知行观
  即认识论。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强调“学而知之”。兼重学与思、知与行。墨子提出三表,以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孟子区别“耳目之官”与“心之观”的不同职能,指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老子区别“为学”与“为道”,否定感性经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后期墨家把认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注意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认识中的作用。荀子对认识的来源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既注重感性认识又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对先秦哲学的认识论进行了总结。
名实观
  即关于名称与现实或概念与实在关系的根本观点。面对春秋时名实相悖的现实,孔子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老子提出名的相对性问题,指出“道常无名”。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名家从合同异与离坚白两个方面论证概念同具体事物的关系,分析了事物及其概念的异同关系。后期墨家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反映的实有不同范围。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将名区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185.htm

3. 哲学:中国哲学专业简介?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中国哲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武汉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 先秦哲学02 秦汉哲学03 宋代哲学04 明清哲学05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06 儒家哲学07 道家哲学08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现代化09 中国哲学与日本文化。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具有中国哲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具有很好的国学功底,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和辨析中、西哲学史料、并能通过中西对比分析,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专业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4、同属一级学科下的相近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哲学:中国哲学专业简介?

4. 中国哲学史学会的介绍

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于1978年,是由从事学习、研究和弘扬中国哲学的学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会址设在北京,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中国哲学史学会组织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会议,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主办《中国哲学史》季刊,以便及时反映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依法接受和管理海内外各类自愿捐资,以保证《中国哲学史》季刊的出版和学术活动的开展。

5. 有哪些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时间表上粗略地可以划分为:先秦诸子(儒、道、法、墨、名、阴阳的兴起)、两汉经学和谶纬(儒家正统的发展)、魏晋玄学(道家的再探索)、唐宋禅学(佛教思想开花结果)、宋明理学(佛儒道合一)、明朝王阳明心学(理学的新创造)。 

中国哲学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哪些中国哲学

6. 中国哲学简史


7. 哲学人生网的简介

人类是同时带着饥饿和困惑来到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有着太多的谜团、不解和困惑,对未知事物的追问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在我们降落到这个世界之初,这个世界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未知的,我们的头脑中只有疑问和困惑。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子的?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子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从小就困扰着我们的心灵。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逐渐的融入到社会中,这些问题逐渐的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了,然而它们真的“消失”了吗?不,它们没有“消失” ,也不可能消失,它们只是被虚浮的物质世界的繁荣表象掩盖起来,被人们无休止的匆匆忙忙埋葬了起来,只是我们失去了思考的环境,失去了思考的时间。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大家都在忙着挣钱,忙着买房子,买车子,忙着找一个漂亮的老婆(成功的老公),忙着获取更多的财富,人们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生活,很少有人纯粹出于心灵上的好奇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去读书,很少有人去寻找精神食粮来慰藉自己已显空虚的心灵。然而没有机会接触问题,问题不会自行消失;回避问题也不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人类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花在对物质的追求和获取上的时间越多,倘佯在心灵空间的时间就会越少,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的时间就会越少,当我们在忙碌着建设高楼大厦之时,我们的心灵空间却在逐渐的变为荒地、废墟。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肤浅,消费逐渐成为我们满足个人需求的全部途径,在我们的思维和意识里充斥着“金钱”和“交易”。我们的一切需求几乎都要用物质的方式去解决。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为赢得金钱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是惊人的,人们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去捞取金钱,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趋近于极端。然而这种过度的对人的物质需求的关注是片面的、有害的,物极必反。当人们朝物质化的方向走到尽头的时候,人的精神也必将空虚到极点,到那时人们必将开始大规模的反扑,人们必将普遍的把目光从物质转移到精神,从金钱转移到内心世界。当今社会已有不少人感到人生的虚无、精神的空虚就是明证。物质化进程的速度是惊人的,现代社会几乎一切事物都可以用金钱去衡量,一切都可以用金钱去代替,它犹如一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军队,不断的占领着原本属于心灵和信仰的领地。贞操意识的淡漠和麻木,对自然界的肆意践踏和亵渎,道德观念的败落和沦丧,贪污腐败的横行和猖獗,这一切都无不是在向我们发送着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在朝着一个“极端物质化”的方向发展,然而极端物质化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同时也是精神的存在,二者是独立的,不可相互替代的。这就意味着物质化进程必须有止步之处。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求知欲”、“灵魂的尊严”、“情感”,这三样东西是物质所无法满足的,是人们除了对物质的需求之外的需求,是“物质化”所无法逾越的鸿沟。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彻底的沦为行尸走肉。求知欲。我们带着困惑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同时具有思考的天性,寻求困惑的答案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对未知世界的陌生感和求知欲。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或许我们感觉自己很熟悉身边的人和事,甚至很熟悉这个社会,然而我们真的“认识”了他们吗?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懂得了事物的运行规则,懂得了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然而这只是世界的冰山一角,我们并不明白其背后的深意,并不理解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圣哲先贤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层面和平台,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陌生之地和未知之物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只有在庸人的眼里世界才是平庸的,在天才的眼里,世界是奇妙的、不可思议的。然而“物质化”根本不去关心这些问题,相反,它将这些问题排挤出人类的生活,使之在人类的生活中“淡化”、“消解”。灵魂的尊严。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高低贵贱的标准是什么?善恶、是非、正邪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人类自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他们有体力、有思维,他们需要将自己的生命力释放出来,需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他们需要一个奋斗的目标,他们需要有价值的人生,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活着,他们还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他们需要有意义的生活,没有意义的生活是令人无法忍受的。人是精神的存在,他们有理性、有尊严,他们不甘于像动物那样将自己的努力止于满足来自本能的欲望,他们不仅仅需要富足的生活,他们还需要尊严。然而极端的“物质化”使得金钱成了唯一的价值标准,人们为了金钱可以出卖尊严,为了金钱可以出卖灵魂,为了金钱可以丧失良心、抛弃道德。

哲学人生网的简介

8. 中国哲学史的介绍

《中国哲学史》是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