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当时的城市和农村如何?

2024-05-15

1. 1860年,当时的城市和农村如何?

1860年,当时的城市和农村如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上海若无规矩,则天不圆地不方,不足以成为世界名城。有规矩,而不执行,也不行。须要有把戒尺守在边上,时不时地敲打敲打,才能长记性。上海人行为的方式,之所以特立于全国,确是和讲究了160年的规矩密不可分。名城的市民便是这样诞生的……

倒或不倒垃圾,这是个问题

开埠之初,租界有20条例禁之多。这对于刚刚打开门户的上海人来说,是颇新鲜的事物,有时简直像是紧箍咒,令他们厌烦。当然,像修筑马路桥梁之类的任何守旧人士都不会反对,马路平坦宽直,走在上面心胸开阔,方便车行。

上海人最怕的是那些关乎市政管理和重视卫生之举的条例:

1)上午9点以前在规定地方倾倒垃圾。

天哪,上海人随便倒垃圾早已是成了习惯,连倒垃圾都要管头管脚,这真叫人头痛。

2)行人靠边,车辆靠左行驶。

路本来就是给人走的,大摇大摆才爽,中间的路那么宽,凭什么只给车走,人只能往左靠?

3)不得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挑粪过街须加桶盖。

人有“三急”,急起来真是要命,当然随地解决,要不憋坏了该如何是好?挑粪加桶盖过街,更难理喻了,这不啻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4)不准倒提挂鸡鸭。

鸡鸭杀了本来就是要吃的,已翘了辫子,又不知道疼痛,也不讲究体面,对畜生还讲什么人道主义?

中西差异在对这些规矩的理解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执行了一段时间,租界便已出现了一派新气象。一些原本反对的人,现在也对这些“紧箍咒”大加赞赏。根据当时的报纸、文人笔记,褒奖之词比比皆是。而另一边华界,则成了文人笔下的反面教材。租界的马路通达、车行有序,华界的马路狭窄难行;租界卫生,华界肮脏;租界入夜总有路灯照耀灯火通明,华界则黑暗一片……

从19世纪60年代起,租界和华界的对比越发明显。华界也不甘人后,开始效法租界的先进市政管理,清楚垃圾的时间、行车的规范、食品卫生、治安条例一样都不少。渐渐地,南市的旧城也面貌一新了起来,大概经过30或40年的转变,马路拓宽修平了,淤塞发臭的河道也疏浚了,照明工具也改变了,卫生状况更是大大地进步,电车、公共汽车、自来水等洋玩意儿也彻底征服了华界。上海的市民意识发端于此时。

费厄泼赖的上海先生

费厄泼赖是英语FairPlay的洋泾浜版。上海男人一向温文尔雅,即使竞争也绝对遵守游戏规则,推崇的便是这费厄泼赖精神。以前英国男人最经典,有种“日不落帝国”的傲气。电影《太阳帝国》中那位英国绅士,脖子上吊着一对高尔夫球鞋傲气十足地跨入集中营,但最后,仍不堪野蛮暴行,郁郁而终。他们所执着恪守的大英帝国的种种清规戒律,充满“前朝遗民”的心态。英国先生消亡后,上海先生站起来,他们可以以穿西装的风格来演绎人民装。他们生活在都市狭窄的缝隙内,依然讲究品位。上海男人,在生活中的“规矩”100年都没有变过。

喂臭虫+压裤线

规矩显得没什么人情味,上海人交友后来也添了不少规矩,有时候人与人之间过分讲究起“交友的规矩”,容易变成势利表现。这大概便是“上海人势利”这一旧时印象的由来。

曾几何时,上海人交友开始不以人格、品质为标准,转而以对方在社会中的“角色”来判断。对自己有用的便是好朋友,对自己一无用处的便统统靠边站。“角色情感”开始凌驾于“人的情感”。这又相似于目前流行的“商务友谊”,“商务存,友谊无”。

鲁迅曾经辛辣地讽刺道:“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色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进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以功利主义为纲正是当下的上海人所急需要规避的。

来的都是客,人走茶就凉

服务行业所要遵守的规矩,其要求更是高于普通市民。在上海的几个大饭店里,侍者的服务方法有几大“不许”:

1)客人在房里谈话的时候,无论声音多么响,侍应生不许听见。

所谓隔墙有耳,上海人最守规矩的地方在于晓得该听什么,该看什么;而那些不该看和听的东西,统统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免生事端。客人常来常往,自然是人去楼空,可饭店确是逃不掉的庙,要保证生意长久,那些不必要的事端还是能免则免,也是保护客人的隐私权。

2)客人们在饮酒说笑话的时候,无论说得怎样发噱,侍应生在桌后不许发笑。

毕竟是主客有别,主人家在饭桌上嬉笑往来,哪里又需要不相干的人一起来凑热闹。尽了自己的本分即可。

3)侍应生不许为旅客们寻找异性伙伴,但如果一个男客领着他的“太太”来住宿,侍应生不许记得这位客人的“太太”,在不同的日子会有不同的面貌。

生意再重要,基本的底线还是要坚持。侍应生给客人找异性伙伴,简直就是拉皮条。但如果客人自带了“太太”来,则是客人自己的事,不管他究竟有多少个“太太”,该忘记的还是要忘记。

服务行业规矩的中心在于“来的都是客,人走茶就凉”,后来阿庆嫂也以此为借口,和刁德一捣了一场“智斗”的糨糊。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到1868江南制造局造的第一艘轮船“恬吉号”试航,这个洋务运动重要的制造基地,是中国近代军工业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虽然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以求紧跟世界的步伐,但是农村却依然没有显著变化!迫于人口的压力与耕地面积的狭小,为了得到更大的土地产能,农村很注意耕种技术以及耕作集约化的发展。牛耕就是当时农村最主要的耕种方式。


为了防止辛苦开发的耕地被洪水淹没,村民们在族长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加固堤岸。


邻近村镇的农家们每到固定日期便会定期前往集市,互通有无。当时黄河流域一般10天一赶集,西南地区一般12天一赶集。随着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慢慢变成了5天或6天一赶集。


村民挑着担子去赶集,前面是孩子,后面是货物。

1860年,当时的城市和农村如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