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四个重点

2024-04-28

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四个重点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在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办法已与当前不相适应
二、社会保障水平低
三、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
四、社会保障待遇城乡差别大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有待加强,基金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办法不完善。
七、社会保障法制性差,约束力不强。
目标
一、广覆盖
二、高水平
三、城乡一体化
四、体系健全、制度完善
五、管理有效、监督有力
六、制定社会保障法,增强法制性。
七、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第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第三,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四个重点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什么

改革的原因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在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办法已与当前不相适应
二、社会保障水平低
三、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
四、社会保障待遇城乡差别大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有待加强,基金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办法不完善。
七、社会保障法制性差,约束力不强。

目标
一、广覆盖
二、高水平
三、城乡一体化
四、体系健全、制度完善
五、管理有效、监督有力
六、制定社会保障法,增强法制性。
七、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简介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传统的单位保障制度已经逐步转变为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基金成为社会保障总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面向正规就业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另一类是面向城乡居民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200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8)和正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2008),正在酝酿推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我国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4.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予以优待抚恤的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04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批准公布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非营利性的特点,其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社会互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从税收方面给予的支持。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对社会捐赠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进行了立法规范和鼓励。 
  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1.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太窄 
  由于养老保险的这种单一保障模式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所以,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的是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同市城乡之间、不同听有制之间的差别也相当大,基金来源不一致,各地区、各行业、各所有制退休的职工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尽相同。 
  2.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较低 
  我们现行的养老体制虽说是一种“社会保障”,但绝大多数仍是以企业为载体,缺乏整个社会共济的保障机制。国家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变了以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组织方式,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不同国有企业之间负担不均衡的问题。但由于到现在为止,尽管养老保险已实行了社会统筹,但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市、县级层次,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很低,导致了大量工作仍然由企业承担,拖欠养老金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包袱十分沉重。 
  3.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这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 
  4.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到2060年养老抚养比为60.3%。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这不仅导致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5.基金管理效率低下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
  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但是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4.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社会保障是由于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一部分人失业而缺乏家庭、土地的传统保障方式进而中断了生活来源,迫切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维持这部分人的生活的推动下产生并且发展的;另外一个方面也是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促成了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的变化,也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伦理道德在社会保障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当代社会更是上升到了公平和正义的价值高度;当然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国政府应当重视的,它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矛盾,让国民安居乐业。

扩展资料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2)社会福利制度。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
(3)社会救济制度。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4)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社会保障项目的增添,范围的扩大与享受程度的提高要与社会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形成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机制,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第三,应以劳动满足为主,福利满足为辅
第四,设置项目时要考虑操作方便,切实可行
第五,遵循效率优先原则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6. 为什么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诸如国家和企业包揽社会保障费用,实施范围窄、保障项目少、缺少职工参加等.这种保障制度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对我国改革、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乃至整个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在改革探索中,也深深体会到,没有完善的、健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遵从以下几项原则:     (一)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经济发展来支持的,它要以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因此一般来说,各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往往造成社会不稳定;而保障水平过高又会加重在业者的负担,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会使一些人成为躺在国家身上的懒汉,削弱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建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应很好地吸取其他国家通过几十年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必须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很高,一般来说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另外,社会保障与所有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具有很强"刚性",易上难下,在这方面我们一定不能再走"福利国家"开始大包大揽、继而骑虎难下的老路。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但人口却先于经济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这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十分不利的。     (二)社会保障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社会保障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因此,从理论上说,它应该是公平的,一视同仁、无歧视地对待所有的公民。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键是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制度,可以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使公平和效率可以同时得到适度的发挥。这里说的公平,不是数量上的完全相等,而是权力的平等,是法律面前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按劳分配也是公平,分配的公正、合理、公平,可以激励劳动者,提高效率,进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公平。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这种分配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些"按需分配"的性质,但一定要适度,要避免因分配不当造成的鼓励懒惰机制。对生活困难者的救助,要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为目标。社会保险的待遇和给付标准,既要与个人保险金的缴纳水平和缴纳时间长短挂钩,又要体现社会互济的原则,既要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又要有利于激励广大在职职工的积极性。     所谓公平与效率统一,在社会保障中还应体现在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力与缴纳费用的义务对等。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力,应该与社会贡献及交费水平对等,而不应该受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强制储蓄",对于这种社会保障,必须坚持义务与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多储蓄多收益。     (三)社会保障制度要法制化,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社会保障的法制化,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权力和机会的平等,同时也为社会保障的具体操作提供法律依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一定要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社会化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可以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是统一的,不能以行业或地区进行分割。社会保障的立法权应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政策和制度要统一,并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及各级分支机构,社会保障的具体制度制定和行政管理由各级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依靠基层政权组织形成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将目前各部门、各单位分散管理逐步转变为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将目前各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性工作转变为社会化服务。     社会保险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以财政为后盾,但社会保障基金与财政资金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资金的使用不能混同于一般财政资金,必须实行基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由于它是一种政府行为,所有收支都应列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结余资金投资于风险性最小的国家债券,以使其保值增值,不得直接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或进行风险性投资。一旦基金出现赤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可以向财政借款解决。     (四)适应我国二元经济的现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改革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我国二元经济的实际出发,我国已有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是国有单位职工享受着很高的保障和福利水平,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几乎完全依靠个人和家庭。可以说是一个"跛腿"的巨人,一条腿很长,另一条却很短,虽然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目前阶段则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改革和完善包括全体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8.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包括哪些?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保基本为优先目标。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三是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创新经验。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传统的、单一的、国家主导下的单位保障制,逐步转型为政府和企业主导、社会各方与个人责任共担、通过社会化方式实施的国家—社会保障制。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国“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合计达8.37亿人,其中职工参保3.38亿人,城乡居民参保4.99亿人,待遇领取2.26亿人。目前已发行社会保障卡6.8亿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亿人,其中职工医保2.8亿人,居民医保3.1亿人,新农合参保7.35亿人,总覆盖超过13亿人,95%以上的城乡人口有了基本医疗保险”。中国成功编织起世界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数量最多、保障类型比较完整、保障水平较好地满足受保障群体基本需求的社会保障网络。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转型发展将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的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以及转型期城乡社会风险趋于显化,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而且真正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强化人民个人与国家整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中国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