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孔夫子真的是个官迷吗?

2024-04-29

1. 春秋时期的孔夫子真的是个官迷吗?

读《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总感觉老先生就是一个官迷。
且不说《论语·乡党》篇里,孔子: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即便看不懂文言文,从这字里行间,一会鞠躬如也,一会踧踖如也,也能看出那份小心谨慎。



当然儒家的弟子们可以为老师辩护,这是孔夫子讲为臣的基本礼节,就像我们现在进领导办公室要敲门一样,这是基本的礼貌。
孔子小时候的一件事却很有意思。
孔子十来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
按照孔子一向提倡,他肯定要为母亲守孝三年。
但是就在他守孝期间,鲁国的权臣季孙氏家里宴请士人。
小夫子还穿着孝服竟然去赴宴了。
季孙氏的管家阳虎拦住他说:“我们请的是士人,不是请你啊。”
言下之意,你根本就不算士人。
夫子只好悻悻然回来了。
这时候孔子年纪虽然小,但是《史记》上说他从小就喜欢玩各种祭祀的游戏,掌握各种礼仪,穿着丧服去别人家里,这是不礼貌的,这一点孔子也应该明白啊。
当然,也可以理解小孔子,毕竟父母都死了,吃饭是个问题,大概小小年纪的他饿昏了头,想去混上一顿饭。



但是,可惜,混饭失败。
后来孔子到季氏府上去做过库管员,还帮人养过牛,大概都是为了混饭吃。
后来这一段经历给了孔子很不好的回忆。
后来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所以很多下等的事会做。
孔子在鲁国应该很有名气了,他生儿子,鲁昭公给孔子送来两条鱼,高兴得孔子跟儿子取名为鲤。
但是鲁昭公赏识没用,他是一个空壳皇帝,就因为斗鸡产生点矛盾,鲁国的三大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联手把鲁昭公给打得流亡到齐国去了。
孔子也到了齐国,在齐国,齐景公还真的很欣赏他,差点就给他官做,但是齐国丞相晏子反对,他说孔子: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宴子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说儒家讲究繁文缛节,跑官要官,这样的人不能用。
齐景公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孔子第一次当官失败。
后来孔子回到了鲁国,专心研究学问,收学生。
就在孔子五十岁这一年,阳虎叛乱,最终被打败,但是阳虎的家臣公山不狃接着叛乱,竟然派人来召孔子去当官,而孔子竟然有所心动。他竟然对公山不狃说:“周文王和周武王当年也是在丰、镐这样的小地方起事的,你也说不准能做成一番大事呢?”
子路不高兴了,公山不狃是什么玩意,老师您这太掉价了。
孔子生气了,对子路发了一番牢骚:“我是白去吗?我去了没准能复兴周朝呢?”
看得出来孔夫子这时候的焦虑,毕竟五十岁的人了,自己的理想还只停留在纸面上和学生的谈论中,他迫切需要机会实践。
最终孔子没有去,大概他也觉得公山不狃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吧。
但是鲁定公给了孔子机会,夫子这次先是中都宰,后为司空,再为司寇。
就在他五十六岁这年,他做了代理宰相。
做官做到了极致,孔夫子可能有点过于高兴了。
夫子的学生对老师从来都不客气,说:“老师您说过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可是您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
孔子当即给学生上了一课,你没听说过君子“乐其以贵下人乎”?——做了大官仍以善待平民为乐,我高兴的是这个。你不懂就不要乱讲。



但是孔子这官没当多久,就当不成了,具体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大概在权力斗争中,孔子失望了罢。
从此他开始周游列国,推销他的学说。
但是给他OFFER的似乎只有反贼:晋国的佛肸。他跟当年的公山不狃占据一个小地方,邀请孔子过去,还是子路站出来反对,孔子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难道只能像葫芦一样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货色吗?
其实这句话最能代表孔子的良苦用心,他才不是官迷那么简单,他要的复兴周礼,亲身实践,当官是为了做事,而不是过官瘾。
所以阳虎给他送小猪拉拢他,他才要躲起来,所以他才要周游列国,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不是他找不到官做,而是因为他有原则,绝不苟合。
论语里这一则话最能代表孔子立场: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做官,多次被免职。有人说:“你为什么不离开鲁国?”柳下惠说:“正直地做事,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为了保住职位而舍弃良心,又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论语里专门收录了这一句话,恐怕也是学生在问孔子的时候,孔子说出他的态度。
因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秋时期的孔夫子真的是个官迷吗?

2. 被误解的孔子之一 孔子是个官迷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4]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5]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6] 

3. 孔夫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我们说着这些词的时候往往会联系到一个人,那就是孔子。  原来,在新文化运动的近乎残酷的打压下,孔文化就已经走向末路了,再加上文革的十年动乱,孔圣人竟成了落后文化,不进步的,旧的,死的,刻板的代名词。但是,现在看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推出,似乎那“旧的”,“死的”,“落后的”孔文化又复苏了,让人们又重新开始关注孔子和他的思想,关注起孔子的后裔,甚至后来还恢复了祭孔。  那么孔子,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就真的是大家眼里的圣人吗?他难道就没有丝毫的过错和顽固吗?他是怎么样成为圣人的?他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人吗?这一切,所有人都应该有过其一二,但大家其实都不曾去深究,其实,孔子也只不过是个凡人罢了。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名字:Confucius。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些就是一般的能在任何有关孔子的材料里能找到的孔子的生平,即使有出入也不会太大。其实孔圣人的出生和我们一般人是一样的,又不是说和耶稣似的是处女怀孕。他也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生下来的。而且,他还是他的爸爸和妈妈野合而生的,就是在野外被搞出来的,并且是他爸爸的老来子。说明了那个时候是多么开放。也说明他很一般。他不是天生的注定是圣人。  他从小的事情没有多少人知道,大家只听说孟子等人从小的事迹,但是就没有什么有关孔子的小时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是孔子以后长大的事情,如周游列国啦,也正因为这样而让孔子开始有了一点不同于他人的神秘感。孔子的生平不在前而在后,之所以这么说也就和这个有关。  他的生平事迹我们现在也就只有从各类史料上去考证,基本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但是很多东西却也是无法考证的,比如说孔子死前对后世的预言,是否确有其事,还是其弟子为显师之圣而故意臆造的呢。这些都是问题,但也是很重要的能判断孔子是什么样的人的证据。  对于已经无法判断的,只能抱以想象和猜测,而现在针对孔子的贡献来看看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教育  从他的一生来说,他的最大贡献应该还是在教育上  他一生教人无数,唯一的学费也就是腊肉,虽然现在看起来真是简单而方便得到的东西,但是其实还是很难为的。毕竟时代不同,生产力落后,再加上常年战乱,连食物中的大米都是问题,更不用说是肉了,并且是腊肉,或者说干肉。为什么呢。因为腊制或干制的肉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生产过剩,就是家道殷实。而且这肉不是一条,是十条!所以能付得起这学费的也就是有钱的人了,当然也能解决了孔子的生活问题,因为孔子是厌恶耕种之人的,也就是农民。那么为什么说孔子还是这么在教育上有名,你看他选徒这么严格,要有钱啊,是不是,这怎么能算一个好的老师呢;第二,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什么呢,就是你无论是富贫贵贱,你都有资格学习,他都会去教你,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三,孔子是个安贫乐道者,不在乎这有肉没肉吃;而且你看他的学生里不少是家境贫寒之辈,很显然付不起的嘛,特别是他所钟爱的弟子颜回,可以说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先看孔子在《论语》里说的话,也就是引出十条干肉的话,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样一句话。“束修”,大多的人都解释为“十条腊肉”,这个从上面的的四个方面去看,很明显,不攻自破。所以这个词不是作这个解释的。我认为这个词应作另外一解,就是能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己能主动学习的人,能这样做的人,他就能尽他的心力教他。这样一解释,很明显,说的通,同时可以去看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利天生教授的BLOG,他也这样提出过,就是,在这句话中,把“束修”这个词作“十条腊肉”或“十五岁结发”都是讲不通的。于是可以看出来,孔子并没有违背他的信条,没有违背他在现在的人眼中的形象,的确是个师表,在教育这块上,仅仅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来。《论语·子张》记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这里说的是孔子学问的高深莫测,所以可见,难进的门槛不是学费问题,而是个人的悟性问题,所以孔子学生数千人(当然是虚数),能较得其道的却只有那么七十二人而且是“较”得其道,不是全得。同时从另一面又看出孔子的高深渊博。  教育里,另外一件满重要的事就是孔子对《诗》、《书》《礼》、《乐》的修订,这个在当时来说很先进的事情,为后世做了很大贡献。当然,因为后世的运用不当而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不能算在孔子的头上,因为毕竟他是不知道情况的,他做的是先进的,进步的事。还有比如作《春秋》,对《周易》作序等等,这一切所体现的意义,不知道当时的孔子是不是知道,但现在的我们是深深地体会到了其无穷的作用,对于现实上的意义也好,对于中国古文化的影响力的贡献也好,都是不可估量的。  三从《诗经》看孔子  孔子修《诗经》,就是把前人的东西进行整理。而这本集子成为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自古,为第一的人总是勇敢者及有大智慧的人,这可以说,孔子是当之无愧。在《诗经》中,集合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也给我们以研究的实例材料,在考古,文学,风俗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在搜集资料的手段如此地匮乏,社会如此地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孔子能够修订完成这册集子,没有惊人的毅力,博广的学识,适当的手段(搜集资料的手段)是不可能办到的,这又是一个点,说明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重要一点。

孔夫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4. 孔夫子的信息

您好。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2]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阳光文学城,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5. 孔夫子是?

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孔夫子是?

6. 关于孔夫子的 谁帮忙回答下

 

7. 关于孔夫子的问题?

孔子学生 

孔子一生,据史书记载,教导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概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欣赏的优秀弟子。他们是: 
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从学生们的年岁,以及他们的籍贯,我们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不同的时期中,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以后到45岁之间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概年轻7、8岁到15岁之间。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岁以后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30岁左右,以鲁地、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外国,停留最长时间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此段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 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有成就,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不少他的生出仕於多国,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为邑宰,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 
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 
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 
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於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70岁之间收的弟子,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六经。所收弟子有来自多国,而以文学、言语见长。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这批学生有: 

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 
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 
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 
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 
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 
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 
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孔子教导学生的方法,最为后人乐道的,有以下数端: 

有教无类 

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政治上仍力谋恢复旧制度(复周礼),但在教育方面,他却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把属於贵族的知识材艺传授给一般庶民。他所收的学生,就阶级身份以致资质方面来说,都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他对自己的学生,不论贫富、不别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父子两代,或叔侄两代来求学的,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好学生,他固然欢喜欣赏,性行顽劣的,他也一样尽心教导。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学生中,真是诸色人等都有。 
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卑贱贫穷出身的子弟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长等。品格好,资质高的学生如:颜回、子贡、子夏、子游等;资质鲁钝的学生如:高柴、曾参、子路等;品德较差的学生如:宰我、冉求、原壤、子张等。孔子莫不悉心教导,循循善诱。

关于孔夫子的问题?

8. 孔夫子是谁

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